最近美国疾控中心的一则通报引发关注,接吻虫病已扩散至32个州,呈现爆发趋势。
这种听起来带着点浪漫名字的疾病,实际是由克氏锥虫引发的恰加斯病,每年全球致死超万人,在南美地区的致死率甚至超过疟疾。
消息传到中国,引起不少人担心,美国作为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为何会让一种热带病蔓延至此?
要看清这个问题,就要剖开背后公共卫生认知、政策应对与全球化传播的复杂链条。
恰加斯病被世卫组织定义为“被忽视的热带病”,忽视这两个字表现最直观的是名字,“恰加斯病”“克氏锥虫”,这些专业术语对普通人来说既拗口又陌生,远不如“新冠”“流感”来得有辨识度。
反观基孔肯雅热,同样是热带传染病,名字同样难记,也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
这种忽视不是偶然,而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热带病就该待在不发达的热带地区,与发达国家无关。
美国南方州的气候本就适合传播媒介锥蝽生存,当地早有散发病例,却始终被当作移民带来的外来病,既没有纳入常规监测,也没有向公众普及防护知识。
直到病例扩散到32个州,才被疾控中心正式通报,这种滞后的应对,本质上是对热带病边界的误判。
而美国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没能及时预防这场疾病,需要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技术能力和体系效率。
从技术层面看,恰加斯病的诊断并不复杂,急性期可通过血液涂片或PCR检测,慢性期能靠抗体诊断,治疗药物苯并咪唑也不贵,甚至在拉美国家,献血时都会常规筛查克氏锥虫。
但技术到位不代表执行到位,美国公共卫生系统近年来的衰退是有目共睹的,疫情期间的资源挤兑、基层医疗机构预算削减、对慢性病与传染病的统筹能力下降,都让恰加斯病有了蔓延的空间。
更关键的是,恰加斯病的特性太会隐藏,急性期症状不明显,像普通感冒,甚至无症状,而慢性期要等几十年才会引发心肌病、结肠病等致命并发症。
这种慢刀子割肉的发病模式,恰好撞上了美国医疗体系重急症、轻预防的短板,等发现时,感染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传播链。
再看中国的情况,目前疾控部门尚未报告输入性恰加斯病病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
有人觉得中国没有携带锥蝽,就不会有这种病,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
全球化下的人口流动,国际航班、跨境贸易的频繁,可能让携带锥蝽或感染锥虫的人进入中国。
另外,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比如云南、广西的气候,与美国南方州、南美地区相似,一旦锥蝽通过物流、交通工具等途径传入,完全有可能存活繁殖。
更需要警惕的是,国内医生对恰加斯病的认知度较低,毕竟没有本土病例,医学院教材里对这种病的介绍可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万一出现输入病例,很容易因想不到而误诊。
所以,与其说中国暂时安全,不如说中国正处于需要提前设防的阶段。
比如加强入境人员的健康监测、向南方地区的疾控人员普及锥蝽识别知识、在海关加强对来自疫区货物的检疫,这些预防措施比等病例出现再应对要有效得多。
那这种疾病为什么不研制疫苗,疟疾都有了疫苗,而恰加斯病的疫苗还停留在早期研究阶段,答案很现实,无利可图。
医药公司研发疫苗的核心动力是市场收益,恰加斯病的主要流行区是拉美欠发达国家,当地民众支付能力有限,即使研发出疫苗,也难以形成大规模销售。
相比之下,针对癌症、慢性病的药物利润更高,自然更受资本青睐。
这种利润导向的研发逻辑,导致很多被忽视的热带病陷入无疫苗、缺药物的困境。
美国作为医药研发大国,本可以凭借技术优势推动恰加斯病疫苗研发,却因为该病被视为移民病,始终没有投入足够资源。
这种以利益定优先级的医疗资源分配方式,不仅让美国本土民众暴露在风险中,也让全球抗热带病的努力陷入僵局。
更值得深思的是疾病背后的政治化倾向,在川普第二任期的背景下,已有声音将恰加斯病蔓延归咎于拉美移民,把外来疾病当作攻击移民政策的工具。
这种说法完全无视美国本土早已存在锥蝽种群,本土传播才是主要途径和移民群体本身也是疾病的受害者。
他们因居住环境相对简陋,更容易被锥蝽叮咬,却因为身份问题难以获得及时治疗。
将疾病政治化,本质上是转移矛盾,回避公共卫生系统的漏洞,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转而寻找替罪羊。
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社会对立,让疾病防控陷入意识形态之争的泥潭。
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新冠还是埃博拉,任何传染病的应对都需要科学协作,而非政治操弄。
从达尔文日记中记载的锥蝽,到如今美国32州的爆发,恰加斯病的传播史,其实是一部打破边界的历史。
打破了热带病只在热带的地理边界,打破了发达国家不会有穷病的认知边界,也打破了疾病防控只靠技术的能力边界。
对中国而言,警惕恰加斯病,不只是警惕一种寄生虫,更是警惕刻板印象和侥幸心理。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种疾病会永远待在原地,气候变暖让媒介昆虫的生存范围扩大,人口流动让病原体跨越国境,这些变化都在重构传染病的传播格局。
公共卫生的边界应该与全球化的范围同步,不能再用地域标签给疾病分类,医疗资源的分配不能只看利润,还应兼顾小众疾病的公共利益,应对传染病,需要的是科学的敬畏心和系统的防控网,而非政治化的指责或侥幸的拖延。
出处:见配图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