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生产的品牌频频“价格战”攻势压力下,高高在上的平板电视洋品牌,选择在年底旺季之际,率先发起一轮旨在“夺回市场份额”的降价大战。
值得注意的是,向来对价格特别敏感的中国生产的品牌并未表现出选择迅速跟进的态势。
洋品牌率先降价抢攻
苏宁电器华南区彩电销售经理陈祥向记者证实,自12月以来,以Sony、Samsung 为首的一批洋品牌平板电视在市场上悄然掀起新一轮的降价风潮。“从这段时间的实际销售情况看,洋品牌的销量确实取得了较大的增长。”
Sony方面证实,自本月以来,Sony下半年刚推出的BRAVIA系列高端液晶电视共5款产品同时降价2000元,其中一款26英寸的液晶电视甚至跌破了1万元。这也是Sony在中国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降价行动。
基于与Sony降价缘于“上游液晶面板成本下降”同样的原因,Samsung 液晶电视售价同样有10%—30%的下调,甚至不惜举行买Samsung 平板送Samsung D508手机的促销。而以液晶全球龙头自居的夏普,在观望两周后,本周起也开始主动将6款液晶电视新品降价,平均降幅在4000元左右。
据了解,飞利浦、松下、日立、LG、三洋、东芝等其他多家合资品牌加入了本轮降价行动,其中,37英寸液晶洋品牌首次跌破1.6万元,42英寸等离子电视首次跌破1.3万元。
记者留意到,以Sony、松下为首的上述洋品牌还在各大平面、电视媒体上不遗余力地大打促销广告。其密集轰炸程度可谓是今年以来绝无仅有。
跳水缘于救市?
有市场分析人士透露,洋品牌选择年末集体跳水降价,并不惜成本大打价格战,与今年以来洋品牌在平板市场份额“丢分太多”有关。
该人士介绍,在传统CRT市场利润萎缩,而平板电视市场迅速升温启动的当下,国内彩电巨头纷纷押宝前景看好的液晶、等离子等平板电视。为了豪赌利润更高的“未来市场”,“组装制造”为主的国内本土彩电企业,通过“微利销售”甚至“赔本赚吆喝”,一次次的降价更使得中国生产的厂家的市场份额一路狂飙。
据中怡康今年10月对全国235个城市2100家经销商的销售监测,国内液晶电视市场,中国生产的品牌零售量占有率猛增至80.39%,外资品牌却下降到19.61%。在液晶销售量排名中,前5位均是本土品牌,曾经风光无限的洋品牌无一入围。等离子彩电状况类似。
在市场份额退居不足20%的现实面前,外资平板电视厂家终于按捺不住,在这个年底旺季前发动最大一次价格“集体跳水”,自然就很好理解了。
创维中国区域营销总部总经理刘棠枝也赞同对洋品牌率先降价的如此解释。他进而向记者表示,洋品牌的降价行动就是力图扭转其市场不利局面的举动。“平板时代,本土品牌和洋品牌在技术、质量上的差距并不大,洋品牌的高价更多只是依赖其以往高端形象带来的品牌附加值而已。”
本土品牌暂未跟进
令人吃惊的是,一向对价格特别敏感的中国生产的品牌并没有惊慌失措,选择迅速跟进。
来自苏宁、国美等卖场的资料显示,12月前后本土品牌虽然陆续也有一些降价,但是在洋品牌降价之后并没有选择大规模跟进,这在以往显得有点不可思议。
创维中国区域营销总部总经理刘棠枝向记者明确表示,创维不会因为洋品牌的这些降价行动而乱了阵脚,创维的下一轮促销行动依然会安排在圣诞之后,瞄准元旦等传统市场旺季。
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总经理叶涛则向记者表示,降价是CRT时代竞争的老手段了,国内品牌见得多了,康佳暂时不会跟进。叶涛同时分析,“洋品牌的降价在短期内可能实现销量大增,但长期来看,反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品牌形象。”
事实上,此前Sony纯平电视也进行过类似的价格大跳水,两三个月内销量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增长,但是随后销量又降下来。就此原因叶涛分析称,之前Sony在普通消费者心目中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形象,降价不仅使得套在其品牌上的光环消失,而且,看重Sony高端形象的消费者并不希望Sony降价太多,使之沦为大众品牌。
苏宁彩电数据资料显示,当前市场同等尺寸的平板电视,土洋品牌之间的价格差距在2000—5000元左右。创维刘棠枝预言,年前洋品牌更进一步的降价行动“不太现实”。
戴远程
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