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沧浪客
今年11月,神舟、TCL等国内厂商又发起了新一轮的价格战。而之前半路杀出的台湾某笔记本厂商,竟然在市场上推出了2000元的超低价笔记本。更令人惊诧的是,国外已经推出了100美元冰点价的笔记本,这已经成为最近媒体大量关注的焦点话题。所幸的是,该型号的笔记本不会在2007年前光临中国市场。
许多评论界人士表示,4000元是中国笔记本市场的价格底限,然而从今年年初开始,很多国内厂商都突破了这道最后的防线。在利润换取市场份额思维的引导下,处于笔记本市场第一阵营的IBM、HP等高端厂商也纷纷加入了价格战团。浏览一下国内主要IT导购网站的笔记本频道,几乎每条都是降价促销的信息。于是乎,媒体对降价风潮的冷淡反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降价救市为哪般?
从去年开始,中国笔记本市场的降价势头异常猛烈,今年这个势头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在某些因素的促使下愈演愈烈。现在的中国生产的笔记本厂商们,已经陷入了集体性的躁动。这就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市场的降价呼声缘何越来越高涨?
事实上,与台式机相比,笔记本市场的成长周期似乎要短得多,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它从介入到趋于成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而万元以下笔记本电脑的出现可以说是市场进入青春期一个显著标志,而此后大量万元以内笔记本上市则是它进一步成熟的佐证。
在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市场分额成为企业最迫切的需求。而降低利润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于是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降价。由此市场分额争夺战演化成为价格战。
成本的降低直接成为了2004年国内笔记本市场价格混战的导火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随着 P4-M CPU 价格的不断下调、 AMD 系列移动 CPU 的介入,以及台式机 CPU 的尝试性应用,笔记本电脑的核心部件成本大大降低;二、今年笔记本电脑专用处LCD面板价格速度较快;三、国际品牌笔记本生产厂商近年来在亚太地区扩大加工厂范围和规模,降低了劳动成本。
自从国内笔记本市场开始以每年超过50%的增长率高速膨胀时开始,价格战一词就已经悄悄成为了国内市场的主旋律。戴尔、惠普等国际巨头先后在中国市场发动价格战,以低价入门级机型抢占市场,实现其市场占有率的高速增长。
而依附在Intel BTO架构下生存为数众多的所谓国内品牌笔记本,因为在产品生产、设计上与对手拉不开距离,品牌与一线阵营更是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产品的唯一出路也只能是在低端市场,低价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大希望。更有一些另类形象的小品牌,就是热衷于通过低价的方式表现自己,告诉市场别人做不到的低价我做到了,用破坏性的低价来引起业界、消费者的注意,以表示自己的存在。
事实上,这种近乎失去理性的价格战行为并非下游终端市场所独有的现象,处在上游的笔记本代工企业处境也并不安稳,同样也陷进了无休止的价格战当中。尽管总产量占到全球笔记本电脑总出货量的七成,但是台湾的笔记本代工企业的毛利和股价却在逐步下降。
全球笔记本代工出货量最大的广达电脑,今年上半年的每股收益额由去年同期的2.46新台币,下降到了今年的1.92新台币;在产量上排名第二的仁宝电子今年上半年的净收入更由去年同期的50.1亿新台币,大幅下跌到33.8亿新台币。而这两个代工企业今年的出货量预期将达到1850万台。
这一数字已经占据了IDC预测今年全球笔记本出货量的4700万台中的近四成,但很显然,产量扩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为争夺惠普、戴尔等大客户的代工订单,台湾的代工企业们同样陷入了无休止的价格战当中。过去笔记本生产高达20%的毛利率现在已经降到了5%左右,价格战给上游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
已经达到价格战底限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价格战往往成为强势企业整合市场资源的有效手段,是重新洗牌市场的最有利时机,弱势企业被淘汰后行业会达到一种健康的均衡。而象中国这种处在发育过程中的市场则恰恰相反,这也是家电、民航、汽车等行业价格战频发的原因。
环顾中国的笔记本市场,尽管厂商林立,但是强弱格局泾渭分明。方正、紫光的笔记本产品毛利率很低,与联想相差较大,没多少降价空间。方正似乎也很喜欢或满足于紧随联想的策略,并沾上了"海派"的温润风格,紫光搞多元化发展,力量较为分散,近年来都在内部调整中。它与方正一样,也没有在PC产品上与联想一争长短的雄心。TCL电脑部门曾亏损多年,集团给它一定的盈利压力,故它也不太敢持续、大幅的降价。
事实上,2004年国内笔记本市场仍有多家供应商加入或重归笔记本市场战局,如优派、七喜、现代等。这些新加入市场的供应商多为在其他的IT 产品领域具备相当实力,且资金相对雄厚者。作为笔记本市场的三流厂商,这些供应商的优势仅仅在于自己在行业或零售终端的渠道。
今年笔记本市场的走向,证明了没有足够的品牌知名度和抵御价格战风险能力的厂商,很难在市场洗牌中存活下来。上述提到的优派、七喜、现代等笔记本小厂商,由于自身的羸弱,随时可能被被市场淘汰。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没有能力去追求统计数字,如何度过这个寒冬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
其实,熟悉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人都知道,这些底端笔记本电脑和那些面向高端的笔记本电脑不在同一概念之上。这是因为,笔记本电脑本身就是很多种因素综合平衡的产物,比如可移动性、性能、待机时间、近乎苛刻的稳定性等因素。因此,对于设计一款笔记本电脑,尤其是消费者认同的性价比较好的产品,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我要买高端笔记本电脑,应该会选择IBM和HP”,绝大部分人都认同这样的观点。而对于中国生产的笔记本品牌而言,基本上属于入门级用户的选择,一些高端用户例如商务人士,他们的首选肯定是性能优越的国外品牌。
再把话题转回到此次国内笔记本厂商发动的价格战。在神舟推出3880元低价机型之后,笔记本价格会否在短期内继续下探?来自业界的观点是,以目前的制造成本考量,3880元基本已经接近笔记本市场的底限,肯定不会有大规模的厂商跟风。
由此观之,能够保持笔记本电脑利润的底线,基本上处于4000以上,除非AMD和Intel的芯片价格之争能够降低这些笔记本厂商的制造成本。即使短时间内即使笔记本市场价格战继续开打,价格下探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小。
毕竟,笔记本市场的大部分下游厂商已经面临生存危机,连处于第一军团的IBM、HP等厂商也慎言轻松。对于他们而言,如何度过这个价格战的寒冬,也许是目前形势下最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