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震旦
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天经地义,应该加以鼓励。但是,如果采取不当保护措施的话,不仅保护不了自己的版权,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最近,SonySonyBMG唱片公司陷入了这种麻烦。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音乐制品公司之一,11月16日,SonyBMG公司宣布,该公司正在召回数百万张包含“XCP”版权保护软件的音乐CD,原因是专家认为这种软件可能使购买者个人电脑受到病毒或黑客袭击。据法新社当日报道,当用户在个人电脑上播放SonyBMG公司发行的这些音乐CD时,CD中所包含的“XCP”软件会改变电脑的程序设置,电脑因而有遭受多种恶意软件程序攻击的危险。这一危险波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据《纽约时报》报道,SonyBMG公司已发行了约500万张这种含“XCP”软件的CD,其中约200万张已经售出。
事实上,这一危险已经成为现实,Sony的反非正版技术已经被病毒利用,而且这种病毒已经在互联网上传播。11月11日,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截获一个利用Sony防非正版软件(First4DRM)隐藏自身的后门程序,并命名为“深喉变种B(Backdoor.Breplibot.b)”病毒。反病毒专家说,该病毒已经出现了两个变种“深喉变种C/D”,这三个病毒都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用户不小心打开病毒邮件携带的附件后就会被感染。中毒之后,用户的电脑会自动连接IRC聊天频道,黑客可对染毒的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如:获取用户名、账号密码、IP地址信息等。同时该病毒还会从网上下载其他的病毒、木马及间谍软件等,给用户的计算机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最为恶劣的是,“XCP”软件是秘密地在电脑中运行,其机理与很多电脑蠕虫病毒和木马程序一样会自动隐藏在电脑中,不为电脑用户所察觉。而且,在不损害系统的情况下,这一技术就无法从计算机上删除。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典型的流氓软件做法。国外的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因此将这一软件也标注为“恶意软件”。洛杉矶一家法律事务所则声称,“XCP”软件不是一种普通的数字化版权保护软件,它超出了版权保护的范畴。SonyBMG公司是在用流氓的手段在对付流氓,结果沦为与非正版贼成为一丘之貉。在反非正版这件事情上,SonyBMG已经走火入魔。它忘记了一个根本性原则,即崇高的目的不能利用卑鄙的手段去实现。
或许,非正版行为的广泛存在让SonyBMG公司唱片的版权遭受了很大的侵害,但这并不意味着SonyBMG公司就有理由把所有人都当成非正版贼,也不意味着Sony就有权力挟持所有运行过它出版的唱片的计算机。
SonyBMG公司在采用这种技术的时候只想到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顾及数百万唱片爱好者的利益。因为,SonyBMG公司对这种反非正版技术使用后给使用者电脑带来的危害是清楚的,所使用的手段是下三滥式的、见不了天日的。Sony的做法就是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先把住了我的利益再说。在别人家的土地上扎起自家的篱笆,而且还把人家的房屋偷偷挖一个窟窿供盗贼出入,这就是SonyBMG的信奉的商业逻辑。
SonyBMG公司反非正版技术引出的风波也给我们敲响警钟。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也不容乐观,各式各样的非正版在大街小巷上横行无忌。我们一些在知识产权方面领先的企业也面临着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SonyBMG公司的例子提醒我们的企业,在采用反非正版技术时必须十分谨慎,将非正版技术安置在一个适当的平台上,否则,难免重蹈Sony覆辙,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就像这次的SonyBMG,除了信誉受到影响外,还面临着法律的制裁。据非汉语媒体报道,在美国,SonyBMG已经成为加利福尼亚州一起群体诉讼的被告,起诉者们要求洛杉矶高等法院勒令SonyBMG停止销售使用了这款反非正版软件的CD,并且要求SonyBMG对购买这些CD的加利福尼亚州消费者进行经济赔偿。所以,我们不得不引以为戒。
看来,SonyBMG的麻烦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结束,不过,相对于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安全威胁来说,SonyBMG的麻烦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