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仅有的两个处理器厂商,Intel占据了八成多的市场份额,AMD则只有一成多的生存空间。
上月底,AMD对Intel发起反垄断诉讼之后,双方的关系已经是水火不容,而且拒绝和解。结局可能是鱼死网破的:一旦AMD胜诉,Intel的霸主地位势必难保;而如果AMD败诉,则很可能招来Intel的毁灭性打击。
如此看来,两个巨头之间的较量一旦展开,电脑产业近年来最大的变局也随之酝酿。
两难境地
作为电脑的核心,采用何种处理器一直是令电脑厂商为难的问题。
多年以来,Intel一直独领处理器技术的风骚,不但使得大量电脑厂商唯其马首是瞻,更让为数不多的几个处理器品牌迅速消亡。上周六,AMD大中华区副总裁王正福对记者说,“正是不规范的竞争加速了它们的退场。”
而如今,AMD声称在技术上已经与Intel不分伯仲,但下游厂商多年来对Intel形成的依赖关系又能在一夜之间摆脱吗?事实上,国内大量的二三线品牌仍然在大力标榜自己与Intel的亲密关系,并以此作为抬高身价的砝码。
“电脑价格不断下滑,下游厂商牺牲最大,就连戴尔的经营利润率也只有一位数。”王正福表示,Intel的经营利润率高达41%,是AMD的10倍,甚至超过了Microsoft的25%。
在AMD看来,如果在处理器上多一些选择,电脑厂商的成本优势就会得到加强,这可望成为挽救电脑行业的一个机会。而在国内某厂商的财务报表中,来自Intel的返款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利润来源。如果这是一种普遍的状况,那谁又愿意或者有胆量从Intel阵营转投AMD呢?对AMD来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破局不易
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AMD上下似乎对打破Intel的“垄断”充满了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成功需要更多来自市场的认可,胜过了法律判决本身的意义。
反垄断诉讼往往旷日持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AMD中国市场总监王妩蓉表示,之所以下决心启动这场诉讼,原因在于“AMD现在业绩比较好,受到的打压更加变本加厉,实在忍无可忍。”
或许对AMD而言,更希望自己的破冰之举能够唤起部分跟随者的勇气,更希望自己的星星之火可以点燃燎原大火。“大家私下都有无尽的反感和抱怨,但却未必敢站出来。”王妩蓉认为,“我们并不期待每一家厂商都站出来支持我们,但不支持并不意味就是敌人。”
在中国,不仅联想、曙光,紫光等知名厂商已经陆续推出了AMD平台的产品,以低价著称的神舟也开始加入AMD的台式机和笔记本阵营。对此,王正福看得很明白,“AMD的策略是将争取OEM厂商摆在第一位。”
当AMD在中国市场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Intel现在已经更多地在中国推广自己的“数字家庭”和通讯解决方案。目前,Intel已经先后与海尔、TCL、Huawei、ZTE等中国IT新贵建立了伙伴关系。
王正福感觉到有了在64位处理器上的领先作保障,AMD现在在中国做生意比前几年容易多了。在Intel和AMD都高度重视的中国市场,二者都正在针锋相对地加大资源投放的力度,但作为挑战者的AMD必然需要付出更多才能站稳脚跟。
链接
AMD指控:
AMD于6月28日向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Intel采用“非法手段”阻止计算机厂商购买AMD处理器。
在诉讼书中,AMD列举了Intel的6大“罪状”以及“证据”。包括:Intel采用直接现金支付、打折、差别定价和市场补贴等手段,强迫主要PC客户签署排他性协议,阻止这些厂商购买AMD产品;强迫PC厂商和技术合作伙伴联合抵制AMD产品发布及推广;非法利用自己的市场垄断优势,向行业技术标准和相关产品施压,给AMD的发展制造障碍等。
Intel回应:
IntelCEO欧德宁回应称:“在我们开展运营的国家里,我们一直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我们希望通过公平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价值,这一原则不会改变。过去几年里,我们曾经多次卷入反垄断纠纷,并面临同现在类似的指控,但每一次我们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我们认为AMD的指控毫无依据,我们坚信此次的法律纠纷也能圆满解决,就像我们此前面对的其它纠纷一样。”
Intel的发言人则表示,AMD的证据仅仅是该公司失败的借口,很多内容纯属推测。(本报记者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