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潮1700:另一种经典
天潮1700是曙光高端超级服务器集群技术和低端IA服务器软硬件设计技术一体化集成设计的产物。通过统一曙光NT Cluster集群服务器(Windows NT系统)和Netbox集群服务器(Linux系统)两种不同平台,移植曙光3000上的成熟监控、管理技术,并采用了曙光在研制I220S、R200S等低端PC服务器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天潮1700在产品技术层次跨度、覆盖面、产品
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跨平台管理、跨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软硬件运行状态监控等混合平台应用的技术难题。从而使天潮1700能够完成曙光3000的大部分功能,价格却仅为曙光3000的几分之一。
2003年4月,第1000套天潮1700下线并交付用户使用。对于微机来说,1000套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对于高端服务器而言,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它的分量。天潮1700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是曙光高端技术下移和产品工业化的成功,是“顶天立地”策略的成功,也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所以说,天潮1700是另一种经典,是用户用信赖和行动培育出来的经典。
从“通用”走向“专用”
如果说当年曙光HPC由超级计算机转向超级服务器,是由针对科学工程计算的“非通用”产品走向适用于科学工程计算、事务处理和网络信息服务的“通用”产品,那么,从2002年开始,曙光推出超级服务器“瘦身计划”,并开启了从“通用”走向“专用”的历程。2003年4月,曙光总裁历军更是明确提出了“整合计算,细分应用”的HPC发展策略。
随着产业的发展,通用机群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再加上高端机器的特点决定了用户不可能很快更新换代,市场细分已属必然,而用户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却在不断升级,特别是对于缺少计算机技术储备的诸多新兴用户群来说,需要的不仅是一套套的硬件产品,更需要切合行业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于是,曙光先后成功开发了DCMM机群监控系统、DCMS机群管理系统、大规模KVM切换系统、网格零件等用于整合计算资源的“黏合剂”,大大提高了曙光机的稳定性、可扩展性、易用性和可管理性。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石油、气象、生物、环保、ERP、网络安全的专用高性能计算机及相关行业解决方案。
2001年10月,曙光正式推出了“定制服务器”理念,并推出了国内第一款专注于教育应用的定制服务器——曙光教育服务器。这款产品根据教育行业的独特需求,结合曙光的技术优势而定制,增强了教育行业诸如可管理、数据存取稳定、易操作的一些必需功能,增加了硬件监控模块,通过外在的LCD显示即可清楚了解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同时相对简化了不必要的操作系统所占空间,因而获得成本的大大降低。同年,曙光与TCL还合作共同推出了针对教育领域的类似产品。
随着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深化,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定制产品,尤其是在高端行业应用领域更为必要。2003年,曙光提出的针对HPC领域的“整合计算,细分应用”的思想正是对“定制服务器”理念的高端演化。
从网络走向网格
从曙光3000开始,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就开始积极投身于网格技术研究及“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的建设中,并在华中科大、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的“教育科研网格节点”项目中取得了较大成功。另外,曙光还与政府相关机构合作在合肥、西安、上海等地陆续建立了基于网格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其中面向网格的硬件设备全部采用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曙光TC1700机群服务器等标准化系统。
2003年3月,曙光推出了第一款专门面向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L; 2004年6月,10万次运算速度的曙光4000A问世,并于2004年11月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开通,成为中国国家网格南方主节点。
曙光4000系列HPC的推出,使基于服务(Service-based)的机群操作系统、网格通信协议、网格文件系统、用于网格应用资源路由的智能网卡、支持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一系列网格技术也开始浮出水面。
“天演”进化
开始,曙光人将曙光UNIX小型机取名为“天演”。今天,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以及与IBM、BULL、Motolara等国际著名厂商的合作,“天演”系列UNIX服务器已逐渐由公司成立之初的曙光一号多处理机发展成一条完整的基于IBM POWER系列处理器的UNIX产品线,曙光公司也继而成为惟一能够提供自主技术的RISC架构服务器的国内厂商。
从曙光一号说起
当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的攀建平、陈鸿安等第一代曙光人远涉重洋,在美国人鼻子底下研制“曙光一号”的时候,他们也许未曾料到,时隔3年后,会以曙光一号的知识产权为基础成立了曙光公司,他们也许也未曾想到,曙光一号UNIX小型机会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天演”系列UNIX产品线。
2000年以前,天演UNIX服务器对曙光的企业发展和市场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以曙光一号2000万元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成立,并逐步成为在国内惟一能向国外大公司叫板参与同台竞争的高端服务器生产商和供应商。
1996年,在国家科委和天津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曙光公司拿到了来自天津信息港的第一份大订单——几百台曙光天演UNIX小型机,使曙光迈出了从科研到市场的第一步。
1998年,曙光公司在铁道部TMIS(铁路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国际招标中成功中标,负责向10个大型货运站和3个编组站改造项目提供天演GT355E和GT355T两种型号的UNIX小型工作站,成为中国生产的小型机在铁路行业货运系统成功应用的第一例。
曙光UNIX服务器,独步中国
从2000年开始,曙光在UNIX服务器、PC服务器和超级服务器三条产品线上的资源投入也明显发生了倾斜,对PC服务器和超级服务器加大投入,对天演UNIX服务器产品线采取“维持”策略。一方面,减少UNIX产品线研发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OEM策略保证这一产品线的继续拥有,以满足目标用户群的需求。
比较天演UNIX服务器产品线和天阔PC服务器产品线的发展历程,大家可以发现,二者走过的研发道路截然不同。天阔系列是从最初的OEM到中期的系统设计与部件组装再到近两年的高端技术下移和开放式创新;而天演系列则是从曙光一号的完全自主设计,到开放式合作与部件组装,再到目前的OEM。这或许也是曙光“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平衡论”的结果。
开“天阔”地
“天阔”系列是曙光公司推出的基于Intel、AMD处理器技术的X86架构PC服务器产品线,是曙光将超级服务器方面的多种成熟高端技术下移到PC服务器领域的典范之作,也是曙光三大系列服务器产品线中产品种类最为丰富的一支,囊括了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等适应不同应用环境的多种产品。自1997年5月推出以来,曙光天阔系列PC服务器已发展成为服务器行业公认的SUMA标准的完美体现,是中国知名的服务器产品品牌之一,获得了用户和业界的广泛赞誉。
曙光天阔系列PC服务器是曙光产品线从高端向中低端延伸的产物。从1997年推出第一款天阔产品以来,这条产品线的研发和设计大概走过了3个阶段:1997年到2000年间是“整机OEM+标准部件组装”阶段。1997年下半年,随着Intel发布服务器专用CPU奔腾Ⅱ和奔腾Pro,曙光与Intel合作推出了天阔系列PC服务器。但由于批量较小、采购成本过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从1998年开始,曙光与Supermicro等厂商合作,转向组装之路。
客观地说,在2000年以前,中国服务器厂商在PC服务器领域基本上都处在或OEM或组装的低水平竞争中,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这也迫使曙光寻求突破同质化的新路。大型机的背景使曙光获得了这一重要基础。2000年,天阔I220S的推出首次在PC服务器上实现了监控管理功能和多种冗余技术。高端技术下移和SUMA标准的提出使曙光PC服务器开始走向“标准部件组装+系统设计”的差异化之路。
2003年,曙光与AMD合作,再次使天阔系列迈向了“开放式创新”新时期,通过与Intel和AMD的开放式合作与自主技术创新的融合,曙光在市场上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和差异性特质的产品。
I220S:高端技术下移
从2000年开始,曙光开始对中低端产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00年11月正式推出的天阔I220S注定要成为天阔系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道分水岭。从1997年5月推出天阔系列PC服务器以来,曙光与其他国内厂商一样,整机OEM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直到I220S的出现。天阔I220S是差异化产品策略、SUMA标准和高端技术下移的产物。通过自主研发设计,曙光开始走出OEM的传统模式。在此后的两三年间,I220S衍生出了20多款机型如I220SV、I220XP等,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智能硬件监控系统、导航软件、管理软件、故障报警、关键部件冗余、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备份与恢复、热插拔硬盘模组、服务器专用机箱……诸多新技术的采用使天阔I220S无可争议地获得了当年《中国计算机报》评选的创新技术大奖。IBM公司首脑在参观后,也表示非常希望OEM这款产品在全球推广。
64位中国,开放式创新
2003年8月,曙光公司与AMD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推出了基于AMD Opteron系列处理器的天阔A系列64位服务器,从而开启了曙光与Intel和AMD进行“开放式合作”的新模式,成为曙光天阔系列PC服务器发展史上的第二道分水岭。2005年4月,国际服务器巨头SUN也向曙光抛出了绣球,双方宣布共同推广基于“曙光A系列64位服务器+SUN Solaris操作系统”的新型解决方案。至此,曙光与Intel、AMD两大国际芯片巨头以及IBM和SUN等两大国际服务器巨头都开展了不同层次和领域的战略合作。
相关报道:
(洪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