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在7月4日公布试点方案的宏盛科技与中化国际的走势较富戏剧性,中化国际居沪市跌幅第三,而宏盛科技则以接近涨停价报收。根据这两家公司公布的方案,中化国际的试点方案为拟每10股送1.5股和现金5.58元,而宏盛科技却拿出了目前送股最为优厚的方案———每10股送5股。看来,送股的丰厚程度在短期内主导了试点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走势。
宏盛科技原名良华实业,1994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由于经营管理方面存在
诸多问题,上市后业绩一直不佳,1998年出现重大亏损。1998年11月,上海市粮油贸易公司将持有的良华实业29.8%的股权转让给宏普实业,宏普实业成为其新的大股东。
在此次公司推出的试点方案中,宏普实业为了尽快获得全流通,以目前持股45.29%的比例承担了75%的对价。何以大股东宏普实业会如此卖力地谋求解决全流通呢?
宏普实业是通过股权收购进入宏盛科技的,收购成本就在1.8元/股以上,经过两次分红,其成本降至了1.45元/股。根据宏盛科技在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中的预测,即便宏普实业承担了75%的对价,它仍可至少套现6.3亿元。可以说,巨大溢价空间才是大股东热衷于全流通的真实原因。
此外,宏盛科技迫不及待拿出较为优厚的送股方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尽快通过试点以解决增发的问题。因为上市再融资必须先报试点方案,而据公司2004年11月16日公告,宏盛科技拟将申请增发不超过6000万A股的有效期延期一年。目前增发延期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尽快通过试点表决已迫在眉睫。
由此可见,在慷慨的送股方案背后,投资者应冷静地分析大股东的减持欲望。如果慷慨送股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的大套现,那很可能表明上市公司已经被掠夺殆尽。毕竟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种种所作所为,并没有让普通中小投资者感到放心。所以,我们不得不以有色眼光来看待这些“慷慨”的大股东。
深圳智多盈 余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