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司马童
国庆长假刚过,有则报道很是让人警醒:随着中国手机市场供需旺盛,新品牌、新款、新机型不断涌现,手机更新换代明显加速,并由此催生出了每年2000万台的换机量。而由于规格不统一,充电器、电池等手机零配件很少能重复使用,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的同时,更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浪费(10月9日新华社)。
听惯了手机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国民拥有手机总量与日俱增之类的好消息,突闻此一“手机成了浪费大户”的“坏消息”,心里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小小手机的潜在浪费能力实在令人乍舌,喜的是媒体的报道视角没有人云亦云,敢于揭短披露,引人关注。
想想也是,如果把手机的裸机比作是马,把电池和充电器等配件比作是鞍,这种“换马”就必须“换鞍”的浪费现象,的确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拿笔者自己来说,这几年更换几次手机的同时,因着“旧鞍”与“新马”的不配套,也只能一次次地弃旧用新,购买全新的手机电池和充电器。若是把全国手机用户的更换量累积起来,这“换鞍”的代价着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尤其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手机更新换代中“鞍马配置”是否一定要实行“一夫一妻制”?答案居然是否定的。报道说,早在2002年,韩国多家手机制造商便与移动通信运营商达成了普及标准型手机充电器的协议,并于之后正式施行。而咱们众多商家之所以不愿轻易放弃充电器等与手机的“捆绑销售”,原因在于卖电池和充电器可能比卖手机更赚钱,若统一了电池的型号标准,就等于白白丧失了一大块利润丰厚的市场。显然,在利益因素的诱导下,手机消费能不能及早推行“换马不换鞍”,想要寄希望于商家的自觉行动,分明是“疑似与虎谋皮”,无疑是靠不住的。正如一位业内的专家所言,这中间还需要政府尽快有所作为,“是到了该管一管的时候了”。
值得欣喜的是,在2005年五月的一次中国生产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