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莹
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北邮与通信行业的发展乐曲保持了高度的和谐
“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改革开放伊始,中国通信仍然十分落后,在现实的挑战面前,邓小平提出如此号召。
在此期间,国务院特别为通信业制订了三个“倒一九”政策,在当时全国电话交换机不到400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还不到半部的情况下,该政策对通信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后,国家又为发展通信出台了了多项优惠政策,为电信业的起飞奠定了基础。在一阵阵改革春风的沐浴下,通信行业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此时的北邮与通信行业的发展乐曲保持了高度的和谐,在源源不断地为行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科研项目也结出累累硕果,成为通信业改革中一个跳动的音符。
沐浴改革春风
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是发展的唯一动力。截止到1980年,中国电信总收入仅有11亿多元,全国电话用户300万左右,国际通信线路仅有271条,三分之一的市话和绝大多数长话要靠人工接续,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在使用原始的手摇话机,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整整落后20年-30年。落后的通信成为制约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电信的需求日益旺盛,电信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艰巨的任务。但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激活了社会对通信的强烈需求。道理很简单,开放就要交往,交往就要沟通,而通信无疑是沟通最便捷的手段。
需求有了,发展趋势有了,但这些都只是发展的外部条件。实际上,要真正改变电信业的落后面貌,难题还很多,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
就在此时,北邮这座已经全面复苏的“中国信息通信的黄埔军校”,正在举全校之力,着手为行业输送更新的科技成果和更多的人才。1981年11月2日-20日,北邮学术委员会分七个分会场进行了15次学术报告会和录像播放,参加这次活动的教工达千余人次,会上交流论文83篇。1983年10月,经北京市科委评审通过,北邮3项科技成果荣获北京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科研频结硕果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令全校师生为之兴奋的600门半自动电话交换机全面试通后,北邮迎来了科研项目的丰收年。1984年3月,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在北京举行世界通信年发奖会,北邮所著的《电声技术基础》荣获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微波接力通信》获优秀科普书籍二等奖。同年,“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被授予国家科学发明二等奖。
为鼓励北邮在科研上再接再厉,当时的邮电部特别批示在北邮成立“北京邮电培训中心”,立足新技术的开发。
而北邮技术上的大胆钻研和开发,也是中国通信业提倡技术跨越的一个真实写照。当时在选择应用哪种技术标准之际,有两种声音分别支持从旋转制、纵横制到准电子、数字程控,步步追赶和直接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数个阶段,上最先进的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政府经过考察最终决定采取后一种思路,这才有了中国电信业的今天。
与世界接轨
除了技术要与世界保持同步,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通信业的主要课题。当年上海贝尔电话设备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该公司是中国第一个研制、生产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中外合资企业,此后,大批海外企业纷纷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北京邮电学院、中国仪表进出口总公司与日本SONY公司也在这种大环境下,正式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书。
通过几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内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大大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通信业在改革中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仅打破了通信业发展严重滞后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而且总体上保持了适度超前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先导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