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为民
“北邮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风云转瞬三十年,师生相聚感万端。
千帆竞渡追科技,信息如潮跨纪元。
同窗云集堪自欣,京腔粤语意真谆。
三度梅花昨日事,而今天南海北人。
这是一位北邮74级校友,在校友聚会上所作的一首诗。毕业多年,重忆母校,眷念之情,跃然纸上。
和这位阔别母校多年的校友一样,对母校的关切,对同窗的眷念,已经成为众多北邮人特有的精神内涵。而这种内涵的形成,和北邮所经历的曲折历史是分不开的。
北邮建校没多久,就赶上了“十年动乱”。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即要当又红又专的红卫兵战士,同时还要沉下心来做科研,这对于刚成长起来的北邮人而言,是一场意志和信念的考验。
令人欣慰的是,北邮在那场浩劫中,学校整体水平不仅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同时,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还形成了特有的“北邮精神”,这也成为北邮在文革后期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不屈的精神
1970年到1975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与坎坷之后,国民经济发展开始有所好转。
1972年到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这个时期,北邮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1971年在全校的大会上,传达了电信总局临时党委关于北京电信工程学院试点招生请示报告批复及招生通知。至此,受到文革影响的北邮教学工作开始逐步恢复。
在1972年1月北邮两位教授王蕴纬、王明鉴作为中国邮电代表团成员出席日内瓦国际电联年会。这是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权利后,中国代表第一次出席会议,同年,国际电信联盟恢复中国在该联盟的代表席位。
在国际上取得一定地位的同时,北邮在通信设备的研发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75年,电子交换专业师生与北京电信局宣武电信设备厂合作研制成100门半电子交换机,与无线电一厂合作,研制成多功能电子计算机。原机电专业彭道儒老师研制成功BY-2接点薄膜润滑剂,为中国通信和电子工业提供了一种新型润滑材料。
新的机遇
1969年,邮电部被撤销,分别成立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