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承 郑杏果
两年前还风光无限的四家一线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突然全都在上半年掉进了亏损的旋涡里,其中TCL、波导的亏损额甚至超过亿元。人们早已料到中国生产的手机必定业绩不佳,但却没料到亏损风暴竟来得如此猛烈。中国生产的手机能挺得住吗?它们当何去何从?

2003-2005年中国手机市场各季度中国生产的品牌销量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0-2004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及增长

2000-2004年中国手机生产规模及增长
“谁都知道要亏,但是没有想到会亏得这么厉害。”亏损得如此严重,关键原因在于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本身。
中秋节还没到,但是国内的众多手机厂商,却已经感觉到了冬天般的刺骨严寒。
四家一线中国生产的手机上市公司公布的上半年财报,全都亮起了亏损的红灯:TCL通讯在其半年报中称,上半年亏损8.53亿港元,而去年同期的纯利润为3.02亿港元,而亏损的主要原因为手机业务出现巨额亏损。2004年上半年,TCL通讯的手机销量为440.1万部,但是今年同期销量只有190.6万部。
波导、夏新、康佳也没能逃过厄运。波导去年上半年还盈利1.11亿元,但是今年上半年却亏损1.07亿元,这是2000年以来波导面临的首次亏损。夏新电子上半年亏损5757万元;康佳上半年的手机业务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7.35%,同样出现亏损。另外,海尔也预计其手机业务将出现亏损。
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数据显示,自2004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生产的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从2003年第四季度的最高峰56.5%下降到2005年上半年的43.1%。目前,除了联想和CECT明确表示其手机业务将赢利外,中国生产的品牌手机销量几乎全线下滑,部分厂商销量降幅甚至高达80%以上。
就在大多数中国生产的手机品牌陷入沼泽之时,硬币的另一面,却是中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赛迪顾问消费电子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利峰表示,经过2004年的调整,2005年中国手机市场恢复两位数增长。2005年上半年共销售手机4457万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4%;销售额为67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5%。其中,迪信通公司常务副总裁赵鹏宇称,Nokia、Sony Ericsson和Motorola 的市场份额都在不断上升。
多家一线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同时亏损,这是中国手机市场前所未有的现象。“谁都知道要亏,但是没有想到会亏得这么厉害。”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亏损得如此严重,关键原因在于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本身。
中国手机市场的巨大赢利机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据赛迪顾问统计,2004年中国制造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手机,同时销售了近8000万部手机,销售额突破了1200亿元。
有专家分析,后起的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正在重演当年中国生产的彩电厂商的发展之路。“从长远看,彩电行业的今天就是手机行业的明天。”两个月前赴港上市的手机设计公司晨讯科技总裁王祖同说,“想想当年那些做彩电的欧美企业如AEG、德律风根和根德,现在市场上哪里还找得到他们的身影?手机行业迟早也是亚洲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天下。”
为探讨中国生产的手机在当前环境下的应对策略,本报阡陌工作室特意采访手机厂商、手机渠道商、咨询顾问,试图为中国生产的手机走出沼泽地出谋划策。
中国生产的“软肋”在解释亏损的原因时,不少中国生产的厂商都认为“黑”手机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市场上“黑”手机(包括水货机、组装机、贴牌机、翻新机等)的市场占有率在10%至20%之间。由于逃避了税收,取消了售后服务,这些“黑”手机在价格上很有杀伤力,售价大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因此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生产的品牌是这个价格区间的产品主力军,因此中国生产的品牌受到的冲击要明显超过国外品牌。
但是,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是导致中国生产的手机亏损的根本原因。BDA中国有限公司通讯领域咨询顾问王涛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中国生产的手机出现巨亏,主要原因有两个:疲于应付存货和缺乏核心技术。这两个问题使其在推出新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王涛说,从去年开始,中国生产的手机为清理手机存货打起了价格战,这种清理动作所产生的成本却反映在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中。而且,在国外品牌纷纷推出符合潮流的手机款型时,中国生产的品牌却总是慢了半拍。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3年中国生产的手机库存累加了2000万部左右,2004年又净增了几百万部。有分析人员称,目前亏损的手机厂商基本上都是在2003年手机市场的繁荣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但正因当时市场情形的一片大好,使许多手机厂商对市场盲目乐观,一味扩大产能。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洋品牌加大对低端市场攻势,提高低端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这些厂商计划用增量盘活存货包袱的计划必然落空。
说到中国生产的品牌和国外品牌的技术差距,波导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立华也承认,国外手机在推出新技术、新功能方面,比中国生产的手机要快六到九个月。王涛也称,中国生产的手机在推出新品时的滞后,使他们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在技术上,国外手机厂商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采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的产品策略,这给国内手机厂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迪信通公司常务副总裁赵鹏宇说,国外厂商先是用高价推出新品,等到国内厂商也开发出类似产品后,他们就进行产品升级;等到国内厂商也提供高级别的手机时,他们就进行降价。这种状况使得国内厂商总是处于“接招不能出招”的被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