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日起,广东移动、联通将全面实现单向收费套餐。1月31日,北京移动宣布,将从2月8日起推出名为全球通“畅听99”的业务套餐,其中被叫完全免费。这意味着北京实际上开始实施单向收费,在单向收费问题上,北京这块最后的坚冰也开始打破。对此,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实施手机单向收费已成趋势。
从广东刮起的这阵手机单向收费风,势必导致了又一轮单向收费热。但就目前来说,手机资费水平总体偏高。关键问题不是单向收费、双向收费,而是降不降价。不管是单向收费还是双向收费,能降价的资费就是好资费。如今各地移动公司即将推出单向收费方案,仔细分析下,单向收费方案不一定就是降价方案,不能为“单向”二字所迷惑。
针对电信的资费研究,或如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价格室主任王学庆所言:“主管机构、消费者在要求单向收费的同时,更要积极敦促企业降价。”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提出,移动公司再提出资费方案,不是单向收费者不予批准。另外,一位不具名的权威电信业专家透露,“今年3·15前,手机单向收费政策的出台有望成为现实。”
综合各方消息,主管机构已经督促ChinaMobile、联通在全国各地都推出单向收费方案,甚至提出了时限要求。比如在北京,就提出了在春节以前要推出单向收费方案的要求。然而,北京移动宣布2月8日实施单向收费方案,其问题的症结在于:实行单向收费不一定降价,保留双向收费不一定不降价。如果折衷的话,未必就能影响到运营商的收益。
通过广东和北京两地电信公司的举措,也表明经过长时间论证,推出单向收费的时机已经成熟,并已被纳入政府决策范围中。去年12月,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第一次公开表示“鼓励电信企业实行单向收费”。可见深化电信资费改革,逐步完善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是资费改革方向,而手机单向收费就是多年来资费改革的重要成果。
现在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已经被运营商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它对企业收入影响不大,甚至会促使消费者选择新的套餐,并进一步刺激通话量的上涨。此前,一些地区已实施“准单向收费”方案。以上海为例,上海移动、联通均已推出“无限畅听包”,每月只需交纳6元功能费,就能享受在本地免费接听所有来电的优惠。
事实上,将在北京地区推出的全球通“畅听99”新套餐。选择该套餐的北京全球通用户,将可以实现本地接听完全免费,且没有时间限制。但这个用户范围是有选择性的,这只能说明手机单向收费逐渐风行全国。如同北京移动新套餐拉低了北京的手机资费水平,但仍没有实现完全、彻底的单向收费,不能享受“套餐”的用户仍要为接听付费。
为了企业开拓并稳定用户的需要,从而体现电信竞争给消费者带来的实惠。从全球来看,移动运营商在其网内实行单向收费是大势所趋。而单向收费,也不应该区分本地和国内漫游。在同一运营商的网络内,接听均应实行免费策略。电信专家王煜全的看法,不仅代表了消费者的普遍索求,也将是电信行业继续发展与变革的市场需要。
只不过,目前在中国彻底取消国内漫游费仍不现实。因此,广东移动和广东联通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单向收费套餐,其单向收费方案也均为本地接听免费,并未扩展到国内漫游费方面。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电信资费改革的焦点也集中在“双向改单向”,尚未触及漫游费。我个人以为取消漫游费,才是电信资费改革的根本转折点。
就算手机实现单向收费,也是试探性地走出了第一步。联通集团副总经理杨小伟对媒体表态称:“单向收费肯定将要实现,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走多久?涉及的目标用户如何扩延?从“套餐”性质到标准资费究竟由谁说了算?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都一步到位。更何况,硬性监管还要符合电信企业及市场的节奏。
相对于消费者渴求单向收费的“民意”,电信专家对单向收费的态度出现了分歧。部分专家认为,目前制约单向收费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因此彻底的单向收费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此同时,支持资费改革探索的声音却频频出现。无论是哪种专家观点,最重要的还是看资费改革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倘若是单向收费,不是低资费一样于用户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