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们把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周杰伦名字放在一起,并且告诉你,他们都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的人物,你肯定会反对这个名单中有周杰伦的名字。因为邓丽君、刘文正确立了华语流行歌曲的最基本模式,后来不管谁再唱流行歌曲,都没有超过这两个人;罗大佑为流行音乐赋予了灵魂,把流行音乐的内涵拓展得更广泛。
那么,周杰伦呢?他创造了什么? 也许5年、10年后,人们会说:“周杰伦创造了自刘文正以来华语流行歌曲新的演唱方式,只是在当时我们根本听不清楚他在唱什么。”的确,很多人听不清楚这个台湾年轻人在唱什么,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的唱片在台湾、Hong Kong、内地和其他亚洲华人地区热卖。为什么在人们听觉上出现如此大的障碍后,周杰伦仍然这样走红呢?也许这就需要我们讨论周杰伦的音乐与这个时代的关系。以往,我们解读罗大佑、李宗盛、黄舒骏、崔健的音乐时,总是通过他们的歌词中蕴含的各种意义来解释这个时代,从中寻找一种与这个时代相符合的人文的、生命的、理想的价值,当这些价值被发现之后,立刻就变成这个时代的标志,于是就形成这样一个习惯:当想到80年代的时候就会想到罗大佑、崔健,就会想到《恋曲80》或者《一无所有》。10年后,现在的年轻人会想到周杰伦,会想到他的《爱在西元前》或者《双节棍》。可是当今天我们用解读罗大佑或者崔健的方式解读周杰伦的时候,会发现远远比听清楚他的歌词还要困难。
罗大佑也好,崔健也好,你很容易从他们的歌词中找出这样的词汇来概括:批判、关怀、忧患、躁动、反叛……这些词汇甚至构成了他们思想的骨架。那么周杰伦呢?他和方文山把这一切都模糊了,你看到的只是断面、碎片、分镜头……
罗大佑当年唱:“就像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花哨的时代,色彩斑斓逐渐消解了各种曲直是非黑白,过去人喜欢求索,希望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但是今天的年轻人解构了前辈们的标准和价值体系,他们抛弃了令人沉重的思维方式,但是他们还没有力量来建立一种新的体系,只能以一种简单、平面化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做一个拼接,它可以没有黑白,但是不能没有色彩。尽管这个色彩只是薄薄的一层,但是对于今天走向享乐主义的一代人来说,已经足够了。辨别黑白的能力已不重要,他们只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而周杰伦就是涂抹这个时代色彩的人。
现在,你说不出周杰伦的音乐是什么,但是它能保证最时髦的音乐里面都有。这是一个处处都需要信息量的时代,音乐也是如此,人们可以轻易听到各种音乐,做音乐的人也希望把他听到的音乐“复制”到他创造的音乐中。在数字化时代标准、规则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人们的审美和判断却越来越模糊,只要热闹和时髦,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华语歌坛群龙无首的状态因为周杰伦的出现而变得清晰了许多,别用“新天王”、“小天王”这类虚张声势的词汇来为周杰伦冠名,因为他是一个颠覆者,他要在这个时代版图上画出的是一个属于他自己形状的符号——而这个,正是这一代人在青春期最想完成的任务。
其实今天人们听不清的歌曲太多了,欧美的、日韩的流行音乐几乎已经成了现在年轻一代娱乐消遣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音乐有多少能被听清楚呢?于是,大家也习惯了那些不知所云的歌词,大家接受周杰伦的歌曲和接受用非母语演唱的歌曲没什么区别。“最早的时候我喜欢罗大佑和张学友,15岁的时候开始喜欢黑人音乐,比如Boyz II Men和All 4 One这样黑人团体的音乐,再后来我就不受别人的影响了。”其实听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周杰伦改变了以往中国人唱歌的方式。“不能把平仄考虑进去,否则就成了数来宝。”周杰伦说。
中国人传统的唱歌方式在周杰伦这里给颠覆了,这显然是他发现了黑人音乐与华人音乐相结合时出现的问题,那就是汉语的四声与英语的升降调之间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曾经困惑很多音乐家,很多中国人想借用黑人蓝调或爵士乐风格演绎自己的音乐,听着总不让人舒服。当年陈淑桦录制唱片时,曾经专门有人研究怎样让歌曲更蓝调一些,结果尝试得很失败。Hip-Hop越来越流行后,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以说为主的Hip-Hop用汉语演绎的话,和快板没什么区别,所以黑人演唱时表现出来的那种韵律感便荡然无存。比如台湾近几年出现的“糯米团”、“L.A.四贱客”、哈狗帮都面临快板与说唱之间的冲突。在此之前,杜德伟和陶 在对华语演唱R&B的改进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也给周杰伦提供了一个最初的范本。
“干脆把唱变成一件乐器。”这是周杰伦的颠覆性想法,不考虑平仄,尾音处理得像黑人那样,咬字模糊一些,今天看来可能是最聪明的想法,以牺牲发音为代价,去找出那种黑人的感觉。于是,Hip-Hop的感觉出来了,一般人也听不清楚了。
《时代》周刊在对周杰伦的采访中认为,他一个歌手,不吸毒,不惹事生非,不反叛,居然也能如此走红,这让西方人觉得很奇怪。其实一点也不用奇怪,周杰伦的出现,尤其是他对汉语演唱方式的破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美国在90年代初期兴起了说唱、R&B,黑人音乐前所未有地流行,排行榜几乎成了一个“黑”社会。但是黑人音乐往往不会像白人音乐那样更容易在亚洲地区传播,照一般规律,在西方时髦起来的音乐,在亚洲地区普及一般都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这股黑人音乐潮流在亚洲生根发芽的周期远远多于以前流行的任何音乐,直到2000年左右,它才开始被华人地区繁衍,黑人的音乐文化开始从方方面面影响亚洲华人地区青少年,当然这和日韩等国家更早接受这种黑人音乐的影响分不开。现在,年轻一代听Hip-Hop歌曲,跳Hip-Hop舞,穿Hip-Hop服饰,已经成了一个很时尚的象征,此时,就缺一个心中的领军人物。
反过来再看华语歌坛,90年代末期正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作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制造“大户”,台湾地区在这期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非正版袭击,唱片业经营每况愈下,很多唱片公司因此推行保守策略,即宁可出那些在市场上千篇一律的唱片,也不去创新。台湾地区唱片业一度进入了低谷。曾经一度敢与世界五大唱片公司抗衡的滚石唱片公司便在这个时期衰落下去。很多唱片公司已经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扶植一个新人,一些新面孔在出版了一张唱片后,唱片公司发现唱片不好卖,便立刻把歌手束之高阁。
周杰伦说:“我现在的音乐,可以打90分。”
谈到周杰伦,就不能不谈到“酷”。记者在阅读新浪网举办的“我爱周杰伦”征文时,发现许多歌迷都喜欢周杰伦的酷,每个人对周杰伦的酷都有自己的理解,他的音乐、他的表情,都被赋予了酷的含义。
周杰伦怎么看自己的酷呢?“我觉得酷是不多话,沉稳,不要跟别人一样。我不太刻意在穿着上有什么不同,现在的人是这样,只要你跟别人不一样,他们就会去追随。”杨峻荣对周杰伦的酷的理解是:“他不太爱讲话,很有个性。现在每个年轻人都有更广泛的空间发挥脑子里的东西,都想雕刻出自己的形状。不过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像周杰伦这样不爱讲话,我不太喜欢,年轻人应该去追求自己的形状。我更希望年轻人能感受到杰伦的诚实和自信。”
酷可以用来解释今天一切解释不清的事物,酷消解了前辈们思想中的沉重一面,所以你很难从周杰伦的音乐或方文山的歌词中寻找到沉重、深刻的内容,如果仔细听,会发现周杰伦的音乐很杂,方文山歌词的主题涉及得也很广泛,这些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内容,最终用酷统一到一起。
周杰伦的音乐确实涉猎很广泛,这也是他能很快超越陶 或哈狗帮这样的时髦音乐脱颖而出的原因,陶 的音乐是很典型的R&B,哈狗帮是典型的Hip-Hop,而周杰伦的音乐中不仅有这两种音乐,还有其他风格。杨峻荣说:“大家把周杰伦定位在R&B可能是因为他的第一张唱片,这张唱片R&B的味道重了点,现在他的音乐已经脱离了R&B。他的每张专辑都不一样,风格也有所不同,他的音乐在跟着他一起成长。”
周杰伦对自己的音乐也非常自信:“我的音乐会慢慢加入很多东西,会比较摇滚,但是这不证明我喜欢摇滚。在一首歌里能融进很多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我已经走在前面了,现在的音乐可以打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