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拼”客现象,尽管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但也不无积极意义,因为这种交往本身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契约原则,有助于培养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对陌生人不信任。而在网络平台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的前提,恰是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
主持人:杨 波
嘉 宾: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闻背景:爱“拼”才会赢———这样一种发端于虚拟网络、弥漫至现实生活、并日渐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正在都市崛起:从拼车、拼房、拼吃、拼购到拼玩,“拼”的项目几乎遍及你所能想到的一切。调查显示,这一以都市青年为主的群体,之所以认同并热衷于这样一种网络“拼”生活,一是出于合作、交流、沟通、互助的情感需要,二是由于“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压力太大”。
主持人:网络“拼”一族认为:“拼”体现的是节约,倡导的是合作,且“拼”客们都是临时消费伙伴,公平分摊成本,不用欠下“人情账”,何乐而不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确实无可厚非,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网上呼朋唤友、其乐融融的“拼”客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感到孤独、郁闷。为什么?
王德峰:从网络“拼客”引申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交往的问题。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眼下那么多的年轻人,闲暇时间宁愿面对着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自得其乐,而不愿与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畅快交流?原因恐怕还得从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找。
传统的社会交往圈子,主要由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构成。当通信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社会分化没有当下这么剧烈的时候,建立在传统伦理交往原则之上的人际关系得以正常维系。但在转型时期,因为社会地位剧烈分化,生活水平差距拉大,亲戚、朋友乃至同学之间,由于处境不同,价值标准各异,彼此之间的交往出现困难。而同事之间,相互的利益竞争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人们社会交往圈子越来越窄,孤独感加重。而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客观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随心所欲交流想法、交换意见的场所。遨游网络,足不出户即可各取所需,结交同好,而且,还没有现实世界里那么多的伦理义务需要承担,没有历史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的约束,这种交往模式自然会赢得青睐。
主持人:如您所言,很多迷恋网络交往的人,喜欢的正是这个虚拟世界的千姿百态,以及它赋予人们随心所欲的安全感。不过困惑随之而来:在虚拟空间里可以真情流露,在现实世界反而需要戴上面具,这正常吗?
王德峰:其实也很正常。网上有真情流露,也有谎言欺骗;现实世界有虚情假意,也有真善美。问题在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存在一些缺陷,即社会环境压抑了很多情感的释放。大家在现实中可以谈学术、艺术、业余爱好,而涉及现实矛盾的一些问题,由于实际的交流渠道太少,于是只好转向网络,寻找一种交流对话的满足感。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网络生活看成是对现实生活缺陷的一种补偿。
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会赋予网络某种情感需求,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关系被打了一些折扣有关。这种现象在城市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网络本来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对网络普遍热衷与依赖,甚至向其中寻找情感依托,实际上暴露了现实生活的一些病症。网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一些困境和不如意。这是当下中国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主持人:人是渴望交流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向烟波浩渺、卧虎藏龙的网络世界寻求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所扮演的已经不仅仅是工具、媒介的角色,而成为一种情感依托、一个精神世界。这一点似乎与很多西方国家大不同。
王德峰:对待网络的不同心态可以映射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别。建立在契约规则基础之上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信任关系,对于公共事务,也有积极参与、共同承担的传统。而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伦理原则基础之上的,这种人际交往模式,在生活节奏加快、空间距离拉长的城市,普遍让人感到交往的成本比较高。此外,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对公共事务共同承担责任的意识,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生活是缺乏的。
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对人际交往准则的遵守,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来自外部的舆论压力和道德伦理束缚,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这其实并不是好事情。
回过头来再看网络“拼”客现象,尽管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但也不无积极意义,因为这种交往本身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契约原则,有助于培养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对陌生人不信任。而在网络平台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的前提,恰是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
主持人: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将2006年年度人物的称号颁给了“网民”,理由是:千千万万个利用互联网的“你”,实现了网民之间“前所未有的交流与互动”。有人说,这种基于虚拟网络的“交流与互动”,将成为推进文明发展的动力。您怎么看?
王德峰:文明的进步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现实世界的实际改善。网络交往再热闹,看上去再真实,仍然是虚拟的。打个比方说,网上慈善虽然做得声势浩大,可是,如果没有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给人以某种真实的帮助,而只是停留于讨论、交换看法,虽然促进了观念进步,但并未触动现实。参与网络交往,好比出席各种沙龙,其间人员不断变动,这就是它的好处,广泛的交流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使我们受到启发,扩大了视野。这是为现实的改变提供观念上的准备。但实际的改变仍不在网络,而在现实之中。当真实的利益冲突不可回避时,人们还是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去求是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