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要有能力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而投资者对于项目的把握要有更大的确定性,要对商业模式有一些深层次的判断”
本刊特派记者 陈慧颖 发自Hong Kong
10月26日,如家快捷酒店(纳斯达克代码:HMIN,下称如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此次如家共发行了79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融资1.09亿美元;上市当日如家开盘价为22美元,高出发行价13.8美元59.4%。
三年前,沈南鹏作为Ctrip.com的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带领携程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再度开启了中国公司通向纳斯达克的道路。而今,作为如家的创始人和联席董事长,沈南鹏三年内两度扣响纳斯达克的大门,如家获得了30倍的超额认购,得到资本市场热烈的回应。
敲响开市钟声,目送股票高开高走,接受祝贺,这一切,同三年前携程上市的场面何其相似;但对于置身其中的沈南鹏来说,一切又已经大不相同。
在携程路演之际,各大投行对中国互联网的热情尚未再度升温。作为保荐人的美林,只能临时找来一名做航空业的分析师写了分析报告。但此后,随着Baidu.com、分众传媒、新东方等中国企业纷纷赴美上市,一场新的创投热潮在中国兴起,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也以不同形式进入中国。2005年8月,沈南鹏辞去在Ctrip.com的职务,转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
沈南鹏与红杉中国基金的另一位合伙人张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筹集到2亿美元。如今,红杉中国已经营年余,在十几个项目中投下了数千万美元。
11月7日,当沈南鹏回到红杉资本在Hong Kong中环中央广场办公室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然以风险投资人的身份,站在资本的一边了。
“创”与“投”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被红杉资本选中作为中国的合作伙伴,沈南鹏觉得,是以往的经历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沈南鹏199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商学院,之后,先后供职于花旗银行、雷曼兄弟、德意志银行等国际级投资银行。1999年,沈南鹏同梁建章、季琦等人一同创立了Ctrip.com,并于后来创始如家,投资分众传媒等项目。如今,这三家企业均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
从携程到如家,从创业到创投,沈南鹏这几年的经历也让他领会到“系统投资”的重要性。无论是作为创业团队的核心还是投资银行家,沈南鹏的资历都相当丰富;“创”与“投”的结合,促成了沈南鹏与红杉的双向选择。
Ctrip.com是1999年沈南鹏、梁建章几个朋友在午餐的时候侃出来的创业点子。这个团队感觉到旅行市场的巨大,虽然当时没有详尽的数据支持,但他还是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为了将Ctrip.com投射到中低端城市,沈南鹏开始寻找合适的媒体,后来便注意到了分众传媒。当时沈南鹏做的所谓“尽职调查”,就是去跟Ctrip.com的市场总监聊天,得到了对新型媒体的肯定回答,便做了personal investor(“个人投资者”)。
“大家都看到上市敲钟的时候很光鲜,其实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就是做一些很基本的日常运营的事情。”当年,作为Ctrip.com的CFO,有些人认为,有多年投资银行经验的沈南鹏只要做引资、上市这两件事。但他其实花了80%的时间在日常管理上,搞了三次收购兼并,以及研究所谓“六西格玛(6Sigma)”,即如何设计流程,以使Ctrip.com的服务达到99.99%的满意率。
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沈自己认为,“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人的直觉毕竟是有限的,要通过科学的东西来验证。”他信任的,是创立如家时候的那种在审慎的调研基础上作出的投资决策。
做了携程三年之后,创办一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想法也逐渐形成。当时,已身在旅游行业中的沈南鹏等人进行了严格的市场调查,对于酒店模式、市场需求、价位等等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例如,如家酒店的选址,可以概括为“支线街路内行20米”,这样的酒店临近黄金地段,又避免了与开发商的正面竞争,缓冲了房地产价格飞涨带来的冲击;而且租期长达15年,成本非常确定。
“回过头来看,携程当年其实还是走了一些弯路。”沈南鹏总结称,2000年,Ctrip.com也曾经做过一些效果有限的广告。
“创业者要有能力改变,可以不断去尝试,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沈南鹏说,“但反过来,投资者对于项目的把握要有更大的确定性,要对商业模式有一些深层次的判断。”
乐观,但更要谨慎
“中国经济过去20年发生的最根本变化,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国内消费市场将带动起一批企业,这个主旋律现在刚刚开始,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这是沈南鹏的“消费需求拉动”理论,亦是他如今投资的主线之一。“除了中国,只有美国有这样广阔的市场,从携程到如家、新东方和盛大都是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IT技术,则为服务达到更广大的客户群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通道。
红杉的网站上列出了沈南鹏投资的九个项目,其中有三个是传统意义的互联网企业;余下的项目分布在保险、农业、交通、动漫、户外媒体、彩票制作等各种传统行业。
提起这些项目,沈南鹏如数家珍:“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对原有模式的创新和否定。每个好的项目,竞争力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没有先例可以照搬。”在他看来,项目选择过程,主要是一个对创业团队、行业、商业模型的多层次考察的过程。要看创业者的背景、经历,了解客户、合作伙伴对创业者的评价;要尽量拿到行业的统计数据,理解行业内的各种政策法规;对于已经进入成长期的企业,财务数据的规范性也是考察的重点。
“为什么有些公司只有几倍的市盈率,而有些商业模式可以获得30多倍的市盈率,仍有人追捧?辨识各种商业模型的差异和潜力,是风险投资的精髓所在。”沈南鹏说,“不是所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适合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在另一些行业,政策影响较多,可能不适合民营企业发展。”
实际上,风险投资亦要注重投资项目的平衡,按照市场的情况变化调整在不同创业周期内的资金分布。另外,行业要分散,要注重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平衡。
在沈南鹏投下的九个项目中,高德软件(地图软件)、掌信彩通(开发与彩票业相关的软件)、福建利农集团(蔬菜种植)都已经进入或者接近成长期,余下的企业仍处于种子期。
“总的来说,风险投资者要乐观、有激情,否则你怎么会面对一个人、一纸计划书就把钱投出去?”沈南鹏说,“但同时更要非常谨慎,你决定投每个项目的那一刻,都要对这个项目非常非常满意,有丝毫的怀疑就不要去投。”
红杉在中国
沈南鹏投身的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总部在美国旧金山的门罗公园,另在中国、印度、以色列三个国家设有独立运作的风险投资基金。在30多年的历史中,红杉投资过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Yahoo!、Google、PayPal等众多在网络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司。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红杉资本旗下共管理着18只基金,基金总规模超过了40亿美元。
在已投资的500多家企业当中,红杉资本已经成功退出了200多家,其中有130多家成功上市,还有1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红杉资本投资的公司总市值,超过了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
红杉的投资风格,一般是让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人来决策。在印度,红杉就是收购了当地一家经营多年业绩出众的风险投资基金,把名字改成红杉印度,然后仍以同样的团队独立决策。
对于新成立的红杉中国基金来说,沈南鹏和他的搭档张帆是真正的投资决策人,而红杉资本在全球的团队,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出谋划策。
“我们跟其他国家的投资团队有着非常密切的沟通,但经验不是可以通过个案总结出来的,而是要看一只基金怎么建立自己投资的风格,如何做尽职调查,如何做投资决策。”沈南鹏说。
目前,红杉中国投资的一些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美国同类成功企业的翻版,而印度的互联网潮流落后中国三至五年,中国的经验刚好又可以供他们借鉴。
沈南鹏在中环中央广场的办公室中,正对大门的墙上有一块大屏幕,一直在播放红杉投资过的知名公司的介绍。红杉中国的第一个代表作,不知道会是哪一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