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最具争议及传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属。自从80年代以来,何新先生的文化研究,经济和国际问题研究,他所首先倡导的一些基本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到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广泛注意。人们可以不赞同他,但是不可能不重视他。
何新并不是一个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无论是在哲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或是人类学领域,都流露出强烈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当然,这一点并没有为任何人提供质疑他在如此广泛领域内高超而精微的学术成就的可能。此前,何新关于孔子的研究已有若干专著、散论问世,颇多新意,不似流俗。这次专为孔子立传,或可期待一体其苦心孤诣。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日评论说:“到了21世纪,孔子仍然是中国最出色的使者。”《快公司2.0·中国电子商务》以“发现价值”为名,以在Web2.0时代重估商业价值为己任,我们坚信,在任何时代,传统智慧都是我们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座标系。价值发现的过程绝非丧心病狂的向壁虚构,而是始终扎根于对源头活水的汲取。
因此,我们征得何新先生同意,独家连载他的《孔子新传》,以飨读者。
〈连载之五〉
(二)
“贫而贱”的早年生涯
21.对答齐景公
孔子三十岁这一年,齐景公与齐之执政大臣晏婴造访鲁国。据汉人刘向《说苑》中的一则记述,齐景公曾向孔子询问关于周礼及古代历史的一些问题,这次交谈应发生于这一年。
齐景公问孔子说:“过去那位秦穆公,其国家并不强大,又处于落后偏远之地,却竟然能称霸中原,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秦穆公的国家虽然小,但他的志向高远,政治清明,办事果断,政策得人心,法令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秦穆公从俘虏中发现百里奚,仅与他交谈三次,就决定授以治国之政。这种作为,即使称雄于天下也不难。作个‘霸’,实在太委屈他了!” ①
齐景公又问孔子,他的祖先齐桓公能否称得上是“仁”君?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是齐景公的先祖,距孔子当时已逾一百四十年。孔子评论说:
“齐桓公实在谈不上‘仁’。因为他是靠杀死自己的哥哥而篡位成为国君,这种行径不仁又不义。此外,齐桓公私德也不检点。他竟拥抱着女人同乘一车,招摇过市。
齐桓公家内门户也不干净,几个姐妹女儿都嫁不出去,因为她们名声不好——还是姑娘时已都不是处女了,甚至还传说她们与齐桓公也有不干不净的事情!这三者都是荒淫不道的行为,而齐桓公兼而有之。这样的人谈得上什么‘仁’呢?”
齐景公听人这样评论其祖宗,自然很不高兴,于是质问孔子:“依你这么说,又如何解释——既然如此不‘仁’,齐桓公何以能成为一代霸主?”
孔子回答:那不是由于齐桓公的仁善,而是由于他能选任有本领的贤臣。齐桓公重用了大贤之臣管仲,所以就能称霸于天下。②
①《说苑·尊贤》: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而志大,虽处僻而其政中。其举果,其谋和,其令不偷。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人,虽王可也,霸则小矣。”
②孔子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车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后失管仲、隰朋,遂任竖刁、易牙,终而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22.孔子论管仲
管仲是齐桓公的国相,是春秋时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从今日的观点看,管仲实际是春秋时代出现的第一位政治改革家。
管仲,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阜阳东南)人,他是贵族的远房庶子出身,家道寒微。年轻时管仲经过商,而商人是当时世袭贵族所看不起的贱业。年轻时管仲三次求仕都被官府斥绝,认为他不具备担任官吏的资格。管仲曾三次被征役去打仗,但三次都临阵当逃兵,因此被当时的人们看不起。
管仲有一个朋友,是齐国贵族鲍氏家族的公子鲍叔牙。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家臣,他知道管仲很有本领。
齐国国君死后,公子小白与其异母兄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小白获胜,即位即齐桓公。而在争夺王位的这场政争中,管仲原先是公子纠一方的人。公子纠试图发动反对齐桓公的政变失败,支持公子纠的管仲也被囚禁。
后来鲍叔牙营救管仲,将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释放管仲,任用管仲为国相。
管仲执政后,对齐国内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内政上削夺贵族,承认公地的私有,提升庶民的地位。其最重大的国策,就是要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即尊周天子,借周天子为象征号令列国诸侯。攘夷,就是率领华夏族抵御夷狄入侵。
由于管仲的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存卫救邢,伐戎拒楚,打退了一度严重威胁华夏、进逼中原的夷狄之患,免于夷狄游牧民族的蹂躏。因此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
孔子赞颂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因此,虽然他讥讽齐桓公“不仁”,但他认为这只是私德之小节,而认为桓公重用“管仲为相,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益”,这才是政治之大节。①
孔子与齐景公的问答交谈,见于刘向《说苑》。部分内容亦见于《荀子·仲尼》。但荀子则借孔子门人之口,对齐桓公评作“小人之杰也”,不足“称乎大君子之门”,“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①《荀子·仲尼》: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
23.不以私德论英雄
总之,在孔子看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虽然不仁不义,私德颇为不检,绝非道德君子,但由于任用了贤人管仲,所以仍能成为一代霸主。
孔子总结说:由此看来,对于一个君主,最重要的是善于任用贤人:“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许多人(包括后世之儒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位道德史观的信奉者,喜好以道德是非评定历史人物。由孔子上述对齐桓公的评论,可知实乃不然。①
实际上孔子是一位务实的实效主义者,而不是道德完美主义者。在他看来,历史政治的评价完全不等同于政治家个人私德的评价。齐桓公并不因其私德有污点而影响其发挥伟大的历史作为。
后来孔子曾以同样的历史观念评价管仲。弟子子贡与孔子谈史,子贡认为管仲不是好人。他背叛了旧主人(公子纠),又反过来辅佐旧主人的仇人(齐桓公)。
孔子回答说:“正是由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称霸于诸侯,挽救了天下,使我们至今受其恩惠。如果不是由于管仲,我们现在可能都系着辫子,露出左胳臂(指穿夷狄之服),成为夷狄之属民了。”
孔子说,用以评论政治家的忠信之标准,不能等同于小民百姓那种小信小誉!②
孔子承认齐桓公管仲都有私德不检之处,谈不上“仁善”。但他又说,这是另一种意义的“仁善”。③
孔子认为齐桓公的重大成就来自用贤人,而评价政治好坏的关键,正在于看君主能否知人善任。孔子后来用同样的观点评论过他所熟悉的卫君卫灵公。他说卫灵公也是一位无道之君。“那么,为什么卫国没有亡国呢?”孔子说,因为他会用人,举用了一批贤能之臣。④
用贤与用亲之争,在上述孔子的谈话中,反映出选举(禅让)与世袭(家天下)的对立,用贤与用亲的对立,即部族平民民主与贵族世袭体制的对立。
①但是荀子并不认同孔子的这一看法。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③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④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宪问》)
24.仁者爱人
孔子对管仲的一番评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仁”。孔子批评他不知礼,管仲富拟公室,筑三归之台、塞门、反坫,这些都是诸侯才享有的待遇,他僭越了。孔子说:“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但孔子说管仲知仁。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说:“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
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这几个人物俱见《论语》。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由也,千盛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然而子贡与孔子讨论管仲说:“管仲不能算仁者吧?”(“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孔子说:如果连管仲这样的政治家都不算仁者还有谁能算呢?为什么呢?因为管仲施政大济天下苍生,救万民于水火,为生民立命!他的大仁是千秋万代的榜样!(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在曲阜与孔子的这次谈话,使齐景公对孔子留下深刻印象。他表示,愿意邀请孔子来齐国,暗示他有意像先祖桓公参那样重用这位当世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