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形象简单、可爱、直率,颇具时代个性又有很有亚洲特色
裴瑜@本刊记者
上海,一家潮流艺术画廊。一个叫“I”的玩偶吸引了众人的眼光。
它塑胶质地,通体雪白,面部只有两根细线充作眼睛,两臂伸直垂至腰间,头部则可360度转动。“昂首挺胸做人,自豪地表达自我意愿”,简单而可爱的小人给人留下了这样的第一感觉。
“I”是中国第一款平台玩具,从它开始,中国原创平台玩具设计开始迈入国际。
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平台玩具“I”,其实源自设计师汪钰伟给自己MSN设计的个性头像。知名设计师代理公司——adFunture公司(Hong Kong)总裁Eddi在看到后非常感兴趣,找到汪钰伟希望他能将这个头像设计完善,然后再开发成成品。随后,汪钰伟先后为头像设计了20来个配套的身体,几经选择,“I”诞生了。也由于adFunture公司能与他在设计上极为良好地沟通,经过认真考虑,汪钰伟选择与adFunture签约,将“I”在今后7年的开发权授予了adFunture,并获得该系列产品开发所得的10%。
“I”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懒散,有人说它的长相像中国人,也有说像日本或是韩国人,但这一形象简单、可爱、直率,颇具时代个性又有很有亚洲特色,因此“I”面世后很受人欢迎。2006 年初面向全球发行的5000个普通版,以及4个版本的限量版早已销售一空,此外“I”还相继参加了台北玩具展、欧洲蛇形画廊名为“中国发动机”的设计作品展、“I CHINA”等多个相关的展览。
在“I CHINA”展览中,中国本土的60多位设计师根据“I”的原型,进行了再设计。每个作品都生动地刻画着“I”,但又是那么让人为他们每个人独特的创意所塑造出来的性格、表情、着装打扮、社会角色、以至于性别都迥然各异的“I”。有媒体报道说“这是全国新一代创作力量的一次集合,也算是为I的推广与中国创意力量的推广”。
这也是这款平台玩具的魅力所在,是个人与玩具间的一种沟通、互动、再创作。把手里的玩偶变成了你自己的作品,所以才觉情有所归、心有所属,同时体验到一种创作快乐。
此外依托影响,“I”这一形象设计的周边开发产品,如服装、帽子、笔记本等也已面世。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把自己创作的角色制成玩具人偶,大量的散布出去,已经汇聚成一股新兴的势力,更成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逐渐广泛的去感染每一个人。
虽然汪钰伟是图形设计师,科班平面设计出身,却因中国第一款平台玩具的设计师而知名。谈到自己的“成功”,这个有着孩童般清澈眼神的80后年轻设计师,谦虚地笑称“中国优秀的设计师有太多了,我不过是里面的一颗‘小星星’,还要继续努力,找准发展方向,给自己准确定位,集中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现在对他来说还处于思考与探索的阶段。
目前,汪钰伟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平面设计上,比如唱片封面、nike品牌推广的图片宣传等等,在除了商业设计的个人创作上,他更喜欢把各种各样不同的元素做组合,并不刻意强调中国元素的在设计中的运用,因为他觉得越刻意反而越不自然、不真实。
虽然以前对玩具行业了解的并不多,但通过一些相关接触与观察,汪钰伟发现,“相对与欧美、日本等一些玩具行业发达的国家来说,中国的玩具产业还处在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有针对不同年龄层和群体的各种各样的玩具,并且有不少的玩具收藏者,整个体系也比较完善。
对于“I”的开发与前景,汪钰伟认为关键在三点:品牌意识、包装推广和结合本地。“I”将同时走高端和中端两条路,精良的高端产品用于提升品牌的价值,而大众化的中端产品则是获得收益的支柱。
平台玩具(Platform Toy)也被称为画布玩具,在空白的玩具表面上进行不同主题与特色的图案绘制及设计,也可以是通过模型改造等各种技术的应用,来体现多元化的三维艺术创作。这实质上是一种创作形式,也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设计玩具。它是在一个基本形象的基础上,由不同的潮流设计家来加以加工,使之风格各异,极具个性。
德国、日本等国家早在90年代就出现了不少平台玩具,日本巨匠玩具品牌Medicom所推出的“Be@rbrick”玩具熊系列也曾风靡一时。虽然目前还不像普通玩具那样有着很广的市场,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设计师、艺术家及喜爱设计玩具的人们中风靡开来。在玩具和设计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让设计师与艺术家除了数码艺术与画布外,有更多机会利用这个立体平台来创造更具有想像力的艺术作品。设计师玩具在中国市场还处于初始的状态,但中国本土的艺术创作者也积极的想将充满创意的作品,透过这样的平台传送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