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军这个名字和他所领导的曙光公司一样,并不经常出现在中国商业社会的聚光灯下,但这并不妨碍他和他的公司之于中国IT产业的实际影响力。
陈琼
2007年1月中旬,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0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入选名单,共250人,在姚明、刘翔、丁磊领衔的22名中国青年才俊中,历军榜上有名。
39岁的历军很快就将迎来自己的“不惑”之年。虽然得奖无数,但历军其实并不怎么有名,只有熟悉中国IT产业的人才知道,他所领导的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旗帜,代表着中国中国生产的服务器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最高水平。曙光公司的定位,注定了历军不可能像柳传志或者任正非那样尽人皆知。
不过,历军至今也还不是一个喜欢出名的人,尽管他已经在曙光公司总裁的位置上待了6年,但仍然保留着他早年间做工程师时的传统,务实严谨、勤于创新是他的信条,而且也是一种习惯。
这种名气与影响力的反差,其实恰恰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曙光以及历军某些共通的性格:低调、朴实无华、不善夸夸其谈,典型的工程师气质。无论是历军还是曙光,其背景都有着浓重的“使命感”,因为曙光毕竟是一家以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这样的“国字号”单位为技术依托,并且肩负着许多诸如“科研成果如何市场化”重任的股份制公司。
2006年,一向行事低调的曙光做了一件相当高调的事:正式启用其建于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内的一个占地60余亩的现代化产业基地,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天津产业基地的建成基本上能够弥补我们过去在大规模的制造、物流以及针对市场的快速产品研发当中的薄弱环节,并补上这块短板。”历军说。对曙光而言,这几乎就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
早在历军刚刚上任之初,当时的曙光就面临着如何消除“重研发、轻市场”的思维惯性,以及如何摆脱“技术上一枝独秀,但市场能力和业绩却始终平平”的尴尬。这也是历军近三年不断强调的“平衡理论”的由来,历军希望曙光能够在技术和市场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事实证明,这种“平衡”的思路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可以说,天津产业基地的启动无疑给曙光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历军顺势又在曙光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自主创新”口号后面,加上了“服务中国”四个字。随后,曙光推出了业界首创的5年原厂免费服务,并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服务器应用体验中心。曙光正在用行动证明,中国IT企业的成长路线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先专注化然后再国际化,可以先做强然后再做大。
“我们一直不温不火,目标长期保持不变,追求稳定成长。”历军这样告诉《互联网周刊》,“但这并不意味着曙光缺少激情,我们多年来对自主创新以及高性能计算的专注和执着其实也是一种内敛的激情。”
历军认为,中国企业最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依靠创新来谋得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动力。“企业天生就应该是创新主体,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力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相对而言,历军并非是一位很擅言词的总裁,他更喜欢用那些直白的例子来表明观点。比如柳传志经典的段子“拧螺丝”,还有他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木桶原理”和“吃饭问题”,“今天有饭吃,以后会不会一直有饭吃?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并没有把创新这件事看作是立身之本。要想一直有饭吃,必须走创新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