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话、手机和宽带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时,各式各样的霸王条款、资费陷阱也随之而来,迅速充斥并不断翻新“花样”,甚至演变到了接个电话或者发条SMS就会“中招”的地步。有“压迫”就有“反抗”,针对电信业务的投诉数量不断激升。而在众多的电信投诉中,黑手机、SMS诈骗、资费陷阱等问题无疑成为了众矢之的。
又值315消费者权益日,硅谷动力资讯中心特别就消费者关心的“电信服务及维权”问题听取了业内知名人士的看法。
《互联网周刊》高级记者陈亮认为,2006年一系列的产品质量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数码笔记本产品质量的关注,也使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性更强。作为品牌厂商应该制定详细的产品质量保证细则来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合格的产品。跨国公司在产品质量事件的处理上尤其要注意全球公平原则。
他指出,数码笔记本产品的确是最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一类产品,这与其产业特点有关。这类产品越来越推崇设计与创新,而在产品质量上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甚至偷工减料,想尽各种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其次,由于这类产品的上游零部件厂商比较单一,容易爆发大规模的产品质量问题。如果某个零件出现问题,经常会是成批次、大规模的存在产品缺陷。第三,零部件出厂检测不严格。有很多组装厂对上游零部件厂商的产品检测不严格,甚至不检测直接拿货,这就为产品的的质量埋下了隐患。一旦发生产品质量事件对销量的影响是其次,最大的损失是对品牌的伤害。
最后,他还表示,数码笔记本这类的厂商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零部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细微处入手,把质量控制管理做到家。在零部件的供应上,尽量选取多家供应商、加强检测,降低发生产品质量事件的风险。作为消费者,则要丰富产品质量相关知识、增强产品质量敏感性和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