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作为机箱内的外设产品,和主板、CPU、显卡、内存等核心配件相比,常常被消费者认为“能用就行”。经过我们的相关市场调查、取证并进行相关产品取样,发现劣质和缩水的电源还是有大的生存空间。为了让大家对电源的“缩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对一款典型的劣质电源进行拆解。
第四小组调查档案
组 长:阿贵
调查方式:采样产品的拆解分析
调查感言:在新手的“配机”理念中“一定要选最好的电源”所占据的分量是非常少的,这是购买方主观方面的因素。电源作为盒装的器件,而消费者缺乏对电源内部架构的认识, 市售时不可拆开的条件下,给了制造商和销售商们更多的“发挥”空间。
一、小心铭牌的虚标我们所拿到的这款电源是没有铭牌标识的,这可能是一款返修的产品,按照规定没有标识的产品是不能在市面上出售的。这里,我们想说的是消费者比较关注的虚标问题。电源虚标通常包括功率虚标、功率因数虚标、型号误导等。
分析:功率虚标,稍微“厚道”的是只标最大功率,而不标额定功率,但虚高的情况则属于欺骗的范畴。
功率因数虚标,通常是指主动式PFC电源产品的“功率因数”虚高或者将其等效为“转换功率”,这是利用消费者对概念的不了解。
型号误导,比如某款电源的功率只有250W,但型号却包含“350W”字样,如果铭牌中没有标明功耗,那么消费者肯定会以为这是一款350W的电源。当然,谁也不能规定厂商不能这样字样作为型号,但这样做是否太不厚道呢?
支招:优质电源明确标示各组输出电压及最大电流和联合输出功率,且印刷清晰,有明确的危险警示标志以及公司和产地信息。伪劣电源印刷粗糙,未标明电压的联合输出功率以及制造商信息。提倡“铭牌实标”,抵制没有标明功率的电源产品。
二、没有EMI和PFC电路能够通过3C吗拆开电源上盖后,可以看到PCB板上的器件上得可怜,其中作为中国3C标准的要求,强制使用的一二级EMI和PFC电路都被省略了,我们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分析:EMI滤波电路可以减少外界对电源的信号干扰,提高了电源输出信号的稳定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它也不影响电源的正常工作,所以很多劣质电源就打上了它的主意。而PFC跟EMI一样,都是为了保护国家电网的,与电源本身的正常工作关系不大,就算没有这两部分电源也能工作。一个被动式PFC的成本在6~15元之间,不良厂商最喜欢直接省略掉这两部分电路以节约成本。

EMI和PFC电路哪儿去了
正规的PFC应该是一个电感,而其内部结构与变压器是一样的,都是由铁芯、铜线包裹组成。而有部分假PFC的导线只是打个结就出来了,但为了做出“真实”的效果,则可能会“不惜成本”地一个加配重快增加其自身重量,如果不是拆解,相信不会有人去怀疑它的真假。
支招:没有使用EMI和PFC电路的电源是不符合我们的3C认证的,消费者可通过了中国公共安全认证网("/>
两颗330μF/200V的没有耐温标识的高压滤波电容
四、电容、电感、散热片、线材和接口的用料够吗除了EMI、PFC、高压滤波电路以及三级变压器等“块头”较大的器件外,电源还由许多小块头的电容、电感来组成,而这款劣质的电源却省略了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散热片和输出接口部分。
分析:散热片块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电源的散热效能,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散热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的存在的理由可能为了挡住里面的三级变压器吧?这个,我们就无从考究了。输出部分,优质的电源在低压输出端有较大的扼流线圈,一般是使用两个,且绕线很规则,并搭配品质优秀的电容来保障电压输出的稳定。这款产品的扼流线圈体积小,绕线不规则,而且只有一个。这样的后果就是输出并不是纯净的直流电压、电流,波动范围很大,对于主板或其他配件的损害是非常直接的。输出线部分也是一个容易缩水的部位,要知道少提供一个接口和少用几根铜线,对于大规模生产的厂家来说,控制成本是非常有效的。
支招:从电源的散热网或风扇扇叶的空隙看里面的散热片块头是否足够;扼流线的数量及其铜线大小,绕线是否规则;此外,看看PCB上是否存在空位。对于被动式PFC电源来说,尽可能选择重一点的产品吧。
五、一款电源能缩出多少“水”这款电源的对很多部位都进行了缩水,可以这么说,在还可以使用的前提下,能省掉的一定会省掉,不能省掉的则降低了规格。那么这样下来,这款产品可以节省多少成本开支呢?请参考下表。
电源部件的成本开支表(表格)
减省或使用假的PFC电路 节省6~15元
减省两极EMI电路 节省4~8元
使用品质稍次的整流管、开关管 节省2~3元
使用更细的线材、使用劣质接口 节省3~5元
使用品质较低的滤波电容 节省3~5元
使用低规格风扇 节省1~2元
减少硅钢片、电容、铜线等等 节省1~3元
总计 20~41元
后记当然,在缩水产品和劣质产品之间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一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成本控制;不同的是,缩水的底线是产品还可正常工作,而劣质产品不会考虑这样的底线。不管怎样,两者和Cost Down都有明显的差别。
Part V:机箱“缩水”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