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音箱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加之RoHS等法令的执行,这让音箱的研发制造成本有不少提升。与这一情况相对应,音箱行业的缩水现象是比较严重和普遍的。
第三小组调查档案
组 长:Joy
调查方式:对比拆解
调查感言:为了摸清音箱市场上的缩水手段,我们先后拆解了10余款产品,并对其进行反复对比,结果发现不少音箱产品存在缩水的现象,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音箱品牌。
小心刨花板目前主流的多媒体音箱箱体材料主要有两种:木质和塑料。所谓木质,并非指实木或者原木,主要是胶合板,根据密度不同分为高密、中密、低密几种,其中以中密度板(MDF)由于有较好的韧性和较低的吸水率和受潮膨胀率,最为常见。

中密度板 VS 刨花板
缩水高招:有些厂商为了让自己的音箱显得比较沉,偷偷将中密度板换成了刨花板。还有一些厂商只是在箱体内部使用此类材料,消费者反正也看不到,这还好,不会对音箱质量产生太大的影响。
分析:刨花板是所有木质板材中最廉价的,其吸水率和膨胀率远比中密度板高,这种板材的吸水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做为音箱的原材料。尤其在南方,空气比较潮湿,这种材料容易吸收湿气而发胀,遇到干燥天气时则收缩,使用寿命很短。
识破:两种板材很容易辨别,通过锯面就能判断,刨花板要粗糙很多,因为它多为下脚料制造。
箱体厚度越变越薄还有一种对箱体材料动手脚的办法就是使用薄一些的板材。这样的材质是经不起大音量考验的,声音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板材就会跟着一起振动,严重影响音质。此外,还需要注意木质箱体的表面装饰,很多都是PVC贴膜,大家需要注意接缝位置。左下这副图是某个知名品牌的音箱,箱体只是稍微碰撞了一次,其贴皮已经脱落。
识破:消费者不能拆开箱体,可以用手敲击箱体,薄板材的声音不够厚实。另外,可以掂量一下箱体的重量做个大致判断。

某知名品牌的音箱贴皮脱落 VS 优质的木质音箱材质
黑心的再生回收塑料音箱塑料材质的音箱除了同样可以“变薄”以外,使用再生回收塑料也是部分厂商缩减成本的手段。这种材料对健康极为不利,你甚至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我们在市场上就发现了此类音箱,难以想象这样的产品也能上市。
识破:在底座底部,可能找到没有喷漆的塑料表层,看一看色泽是否均匀,如果不均匀,基本可以肯定这是再生塑料。
扬声器的磁体怎么变小了扬声器的磁钢通常采用铁氧磁体,为了达到较高的电磁性能,磁体的体积会比较大,但有些厂商只为扬声器配备了一个很小的磁体,这样的扬声器对声音的控制力会很差。盆架也是偷工减料的对象之一,盆架采用冲压铁架,以尽可能地降低扬声器工作时本身的振动,但有些厂商使用塑料盆架来降低成本。
识破:这恐怕需要一些听音经验了。有机会大家可以对同一型号的产品对比听音,如果其低频明显变得浑浊,则有可能是扬声器已经被做了手脚。

优质的扬声器单元 VS 大大小小的扬声器磁体
变“强”了的散热片大家都知道,功放芯片由于高电流产品高热量,很多音箱都会专门在功放电路附近加装散热片。而散热片由于一般都裸露在箱体的背板上,如果厂商完全去掉它,一般消费者都能轻易发现。而我们发现有一些音箱采用了一种另外的做法——缩短散热片的长度,或者减少其片数。甚至有些产品颇费心机,增加了散热片的数量,却同时减小其长度!这样看起来似乎散热片得到“加强”,实际上却可能是大大缩水了!
识破:对散热片的缩水,只需要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了。散热片的长度和片数都需要注意。
变压器“减肥”了接下来进入扬声器部分了,由于扬声器和电路部分都在箱体内部,这给消费者的辨别缩水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这部分的缩水情况远远比大家想象的严重。我们尽量给大家提供更为简单的判断方法,另外也请大家关注媒体对音箱的拆解测试。变压器主要是由矽钢片和铜线构成的,由于铜的涨价,不少厂商的“缩水方案”里都免不了有变压器。使用功率更小的变压器是普遍手段。
识破:一般来讲,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其个头成正比,所以从其个头可以大致判断是否缩水。

同一型号的不同产品,其变压器个头不一样
滤波电容的规格问题滤波电容的作用主要是让电压波形更为平滑,这和电源中的滤波电容差不多,原则只有一个:个头越大、规格越高,则滤波效果越好。对这个元件,厂商惯用的缩水方法就是使用低规格的滤波电容。
识破:打开音箱,在没有音频输出的时候,将声音放大,如果听到“嗡嗡”的响声,这表示电源部分交流分量没有滤波干净,有可能问题就出在滤波电容上。

10000μF的滤波电容
稀稀拉拉的功放电路功放电路的作用是将信号的功率放大,包括电压和电流,使输出的信号能够推动扬声器单元。厂商在此做手脚的方法和板卡差不多,主要是使用低档的功放芯片,以及缩减PCB板上的电子元件。
识破:将功放芯片的型号记下后,到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下,一般能查到其资料,如果查不到的,多数是小厂商生产的芯片。
通过对多款音箱的拆解,我们发现,上述几种缩水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功放电路、变压器等置于箱体内部的部分,这几乎是普通消费者认知的盲点。

缩水前的电子元件 VS 缩水后同样位置的元件
总结除上了面提到的常用的缩水方法外,还有一些技巧,限于篇幅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比如在喇叭、分频器上做文章,再比如在配件、线材、接口上作文章等等。
通过对音箱市场上产品的拆解,我们发现音箱市场缩水的问题比较普遍,甚至有部分知名厂商的产品也有“缩水”嫌疑。2006年大家可以发现不少厂商都将自己的经典产品重新包装并推出了新版,其中有部分产品或许也在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提醒的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看上去以低价买到了“好音箱”,实际却是缩水产品,还不如以高价来买品质真正过硬的来得划算。
Part IV:拆解劣质产品 聊电源“缩水”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