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Intel在中国生产处理器,也只是具有技术意义,它并不会迅速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Intel大连设厂的消息成了科技界瞩目的焦点。但笔者认为,即使成功落户,象征意义也可能大于实际的产业价值。
依据Intel的产品规划,该厂只是生产PC处理器的芯片组,而并非处理器本身。事实上,后者才是最核心的技术产品。这与之前生产处理器的传闻比,显然打了折扣。因此,笔者认为,这是Intel在美国技术封锁下,暂时作出的妥协。
但是,即使Intel在中国生产处理器,也只是具有技术意义,它并不会迅速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从制造角度看,从建厂、投产、产能提升都需要周期,这意味着,未来很长时间,中国工厂将只是Intel调整全球产能的“水库”,一种可以带来良好成本效应的工具;而从技术层面而言,它更不会有直接帮助,甚至会有相反的倾向。
因为,作为全球处理器巨头,Intel已垄断这一行业多年,它在技术上心态并不开放。当AMD向中国转移X86架构技术时,它发出的是嘲讽,而不是赞许。
当然,Intel大连工厂落地会带来半导体配套产业的发展,这对半导体设备、半导体物流等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但是,面对全球采购与服务体系成熟、技术封锁严密的Intel,相对孱弱的本土企业又能做些什么呢?何况,在开发区规划配套时,谁会考虑本土企业的利益?
事实上,Intel的IDM模式与营销模式某种程度决定了它的封闭性,它只是在最后的销售环节,才会和蔼地对中国本土企业微笑,让它们“快乐地”充当自己的渠道。
当然,对于大连当地政府来说,Intel这样的企业倒是不可多得。且不说几十亿美元的投资额,就只拿税收、GDP、就业三个基本话题来说,当地政府也一定会不惜代价,全力吸引。
但是,就目前来说,大连IT业的影响力仍在于其软件与服务。半导体制造业的崛起,短期内势必消耗其软件产业资源;长期来看,也可能会弱化这座志在成为班加罗尔的城市的产业特色。而这还不算Intel该工厂落地背后,当地政府方面付出的代价与筹码。毕竟,这是一个“客大欺店”的时代。
笔者认为,用不着将一座工厂拔高到决定产业未来的高度,更用不着将Intel“当神供养”,它也只是适应产业转移与竞争需要,来中国投资,或者说“来混饭的”。我们每个产业界人士也不需要对它过于“慈眉善目”,而应该挺直腰板,施以平视。
而对于美国政府方面对此类项目的管控,产业界在耐心等待之余,更需要尊严,毕竟,中国早已适应了在自主创新与破除技术封锁中前行。而笔者坚信,半导体产业发达的美国,也绝不会永远自我封闭,除非它敢于完全牺牲Intel等众多企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