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金错刀
“Welcome him back(欢迎他回来)”。
2007年2月5日,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孙振耀向几位媒体记者盘点2006年,这一年惠普营业额超过900亿美元,达到917亿美元。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迈克尔·戴尔重返CEO位置”时,孙振耀如此回答。
近两年,惠普与宿敌戴尔的较量一直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几年前,戴尔一骑绝尘,“问题公司”惠普却在亏损之地苦苦挣扎。现在,形势逆转,戴尔变成了“问题公司”,惠普却是一剑飘红,自从2006年第三季度以来,惠普超越戴尔已经成为惠普内部最振奋人心的消息。2007年第一季度,惠普继续扩大这种差距,惠普营收为2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
孙振耀甚至给迈克尔·戴尔支招说,“每家公司都会做一些调整和战略的东西,关键是有效执行。”
不要以为孙振耀在夸夸其谈,事实上,近两年来,惠普就是这么干的,他们进行的是一场“执行”的革命。在惠普CEO马克·赫德的带领下,惠普改革了组织架构,大幅降低成本,梳理了企业文化,最关键的是,已经近70岁的惠普之心再度年轻澎湃起来。
和5年前相比,惠普的变化可以说是“凶狠”,惠普的巨变让人想起企业再造专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那句经典拷问:为什么许多公司会庞杂臃肿、感觉迟钝、行动僵化、反应缓慢、竞争力弱、因循守旧、效率低下、漠视客户需要并屡屡亏损呢?这些残酷的形容词几乎是5年前惠普的真实写照。
是马克·赫德(Mark Hurd)拯救了惠普吗?
在孙振耀看来,有两个人功不可没,首先是前任CEO菲奥莉娜制定了战略,从企业市场猛攻进入消费电子市场。其次是马克·赫德的执行。在惠普员工看来,惠普的变革并不只表现在财务数据以及市场份额上,更为关键的是,惠普内部发生的革命,有人称之为从“技术导向”到“市场导向”。
在2007年,回顾惠普变革的5年,让我们可从更广的视野,及更多小细节,去深度剖析一家硅谷公司的企业再造难题:真正的敌人在哪儿?惠普如何革“心”?
上 篇
惠普凶狠五年
惠普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在惠普中国副总裁、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PSG)总经理庄正松看来,最大的变化是“我女儿喜欢用惠普的产品了”,庄的女儿现在上高一,以前她总是抱怨惠普的产品又大又笨。的确如此,在几年前,惠普PSG的电脑产品基本上都是企业用户,个人用户并非重点。
2006财年,惠普917亿美元的营业额中,三大业务集团的比率是:TSG集团(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占37%,PSG集团(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占32%,IPG集团(打印成像及消费市场集团)占32%。
在过去,惠普对像庄正松女儿这样的个人消费市场并不重视,惠普瞄准的是企业市场。但现在,惠普季度发货量超过戴尔,收入超过IBM,最大推力来自个人消费市场的强劲增长。数据显示,2006年惠普最大的亮点是在个人消费市场,其中惠普笔记本电脑增长24%,消费类电脑产品增长19%,一体机增长22%,家用照片打印机增长70%,多功能打印机增长160%。
在孙振耀看来,惠普今天的变化,最大的战略伏笔取决于5年前的一个决策:惠普并购康柏。“我们的变革从来没人叫好过,”孙振耀回忆道,“2001年,惠普合并康柏的消息宣布后,没有一个是正面报道。”
现在回过头来看,惠普合并康柏的背后,是惠普遇到了一个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2000年左右,许多IT大佬都面对一个战略分水岭,即所谓后PC时代难题,分为“左派”和“右派”:“左派”认为未来的方向是消费类市场,以惠普为例,它买了康柏;“右派”认为未来的方向是企业级市场,以IBM为例,它卖掉了自己的PC部门。
在选择了当“左派”之后,惠普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凶狠之变”。
[1]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