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SMS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SMS内容也从最早的中奖通知发展到银行刷卡消费确认再到现在的汽车、房屋退税,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不断翻新。更有甚者,如今犯罪分子干脆把手段从过去的“利诱”升级到赤裸裸的“威逼”阶段。10月19日宁波110指挥中心接到的多起报案都是有关于“让手机用户在限期内将一定数额现金存入指定银行帐号,否则砍掉孩子手脚”的恐怖SMS。虽然警方迅速冻结了该银行账户,但此时已有两位江苏某市居民向该账户汇了6000余元。
警方在随后几天便将散播该SMS的两名犯罪分子双双擒获,但是只要还有轻信SMS的人群存在,其他案犯还会层出不穷地冒出来。其实这些诈骗分子的手段并不高明,可就是这种极为简单的骗术,在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众多媒体反复曝光之后,为何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上当受骗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诈骗分子能够屡屡得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被害人贪图小利、粗心大意的弱点。一些用户看见“中万元大奖”等SMS便丧失了警惕,一心想吃下这块“大馅饼”。可是这“免费的馅饼”是那么好吃的吗?最后馅饼没吃着,自己却掉进了不法分子早已布好的陷阱。一些用户看见“异地刷卡”、“账号被盗”等SMS后就心急如焚,而不是冷静下来与银行机构核实,于是被诈骗分子一路牵着“鼻子”走,本来平安无事的账号却因此真的被盗了。
作为普通人,有时候的确不好鉴别陌生SMS的真伪,但是我们如果多掌握一些常识,鉴别诈骗SMS还是比较容易的。对于目前中国最常见的中奖和刷卡确认类诈骗SMS,我们需要了解两点常识:第一,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规定企业有奖活动的奖金(奖品)的最高额度不能超过5000元人民币;第二,国家机构或者大型企业都有统一客户服务号码,而不是诈骗SMS中以13*为开头的手机号码。如果我们收到的陌生SMS不符合这些条件,则必是诈骗SMS无疑。
其实要避免被SMS诈骗并不难,收到陌生SMS时只要做到不轻信虚假信息,认真辨别SMS来源及其真伪;不要因贪小利而受到陌生SMS的诱惑;不要拨打SMS中的陌生电话;不要泄漏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不要将资金转入陌生的账户,诈骗分子就不会轻易得手。
对于一些经常订阅SMS服务的用户,有时候可能会无法区分定制SMS与陌生SMS之间的区别,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拨打手机的客户服务电话询问SMS的来历,如果是消费者自己定制的SMS服务,客服人员会详细地告知该SMS的订阅时间、所属公司以及收费标准,反之则只要宁信其无,不信其有,消费者就不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相对陌生SMS而言,用户自己所定制SMS的可信度就高了很多。由于电信运营商对与之合作的SP有严格的把关制度,要求提供SMS服务的SP都有一定的规模和背景,这些企业在正常的市场运作过程中,相关优惠、促销活动都会在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执行,因此即使发生收费纠纷,用户也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目前,SMS诈骗钱财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手机用户作为一个受害群体,除了对收到的陌生SMS提高警惕之外,必要时还应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绝不能对这种关系到我们自身利益的丑恶现象一再纵容。相信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SMS诈骗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