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东莞某品牌客户倪先生(投诉专业户)于7月致电客户服务(东莞)中心,声称其收到SP下发的诱导SMS以致产生扣费,要求双倍返还费用。
投诉处理人员接其电话后,遂将其反映的群发号码,群发内容,群发时间等一一记录,然后派机房核查,但机房的核查结果却是在该时段前后未查到有SP下行的记录,投诉处理人员将查证结果与倪先生解释,对此问题届于客户满意度考虑予以原额返还。
但倪先生却坚决表示确实有收到SMS,现在还在其手机上保存,可以到服务厅验证,意见非常大,认为我们的查证不实。处理人员经多次解释依然无效,只能联系服务厅告之倪先生投诉情况,经服务厅验证倪先生手机确实有这么一条SMS,群发端口、时间、内容与倪先生所说无异,鉴于此情况,服务厅只能给倪先生再返还一次话费,即此投诉最终以双倍返还话费告终。
问题思考:
技术部门查证在客户反映时间SP端口并没有下发任何SMS给客户,而客户确实收到了一条以SP端口号为发送号码的诱导SMS,存在以上情况的可能性有两个:
(1)技术部门查证错误;
(2)客户通过某种手段造成“视觉假象”;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手机撒谎器”软件,手机撒谎器软件能提供“骗子信息”功能,如将自己发给自己的SMS,通过此软件可以改成他人发送给自己,在手机上显示为他人的号码,手机信息内容任其编写,与SP群发内容相差无几。
更惊异的是,这种软件还能提供并调制各类手机背景声,使用者只要按下一个按键,就可将所需要的环境声音和自己讲话的声音混在一起,同时发送给对方,制造出使用者处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效果。这种软件现在在网上非常火爆,每天下载量可观,不少不法分子通过此软件进行诈骗,投诉专业户亦利用此软件进行投诉以达到双返或高额赔偿的目的。
专家观点:
撒谎软件可能引发诚信危机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胡野秋先生认为,当今娱乐的扩大化已经渗入社会众多领域,这类骗人或捉弄人的手机软件作为一种文化副产品吸引着大量年轻人,他们可能大多是带着好玩的心态接受这个软件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娱乐过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可忽视,尤其可能对诚信体系建立带来负面影响。手机制造的虚假环境也许可娱乐自己或他人,但这是对通话中另一方的不尊重。一些手机软件甚至容易促使使用者做出违法的事情。
他认为,现在涉及手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手机使用管理仍存在漏洞。他呼吁政府建立相关管理机制,如对手机软件开发加强监管等。
网民意见:
骗人者也会担心被骗
网上流传手机软件品种繁多、层出不穷。对于这些时下流行的“撒谎软件”,网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网民认为,这些软件为手机增加了许多功能,如果善意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为使用者日常生活带来不少情趣。但也有网友担忧当自己在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也可能成为这些软件的欺骗和捉弄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