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昨日以《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曝光SP违规行为》为题,报道了信息产业部利剑直指近年来饱受非议的SP(信息服务提供商),引起强烈共鸣。一些SP屡屡被曝光、整治,但为何屡禁不止呢?一些业内人士纷纷站出来揭露违规SP暗中“骗钱”的黑幕。
揭黑幕
一些SP不分时间向用户群发诱惑性SMS,诱骗用户回复,一旦回复即给用户订制了某项包月服务……
一位SP李华(化名)看了本报的报道后,向记者讲述了违规SP“骗钱”的黑幕。
对“骗钱”行为,李华说,自ChinaMobile2000年11月推出“Monternet计划”后,SP便呈井喷式增长。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SMS发送量为10亿条,2001年为189亿条,2003年为2200亿条……在迅速增长的数据中,SP创造了“拇指经济”的神话。SMS使SP获得了暴利,一些人纷纷杀入这个行业,但有些赚钱手段很卑劣,说白了就是“骗钱”。
李华举例说,一些SP往往采取向用户发送恶意PUSH程序等伎俩给用户反向订制业务。如在情人节这天,一些人要发“情人节快乐”之类的SMS,消费者一般也会礼貌地回复“你也快乐”。只要回复,这样的一条SMS就收两元,SP根据你的回复会立即再发一条暧昧的SMS引诱你回复,如你忍不住再回复,又会被收费两元,如此循环诱惑消费者上当。消费者并不知道,回复就算订制了,此后每个月都会有SMS发来,稀里糊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电话费就被运营商和SP诱骗去了不少。
“网上下载铃声、免费试用、免费看电影等都可以被SP用来作为捆绑推行收费信息服务的载体。”李华说,在一些“免费电影”网站上,用户输入手机号注册后,始终未获得登录密码,收到的只是一连串每条两元的SMS,密集发一次就扣15~30元,密码也不给你,这样的“免费”服务大多都是幌子。
李华说,更多的情况是,一些SP利用客户服务平台和业务平台不分时间向用户群发诱惑性SMS,诱骗用户回复而产生上行信息,绕过电信运营商监控,反向给用户订制业务,一旦用户回复即给用户订制了某项包月服务。
案例一:“前两天同学聚会大家又谈起你了,我恨你,我暗恋你这么多年你竟不知道,你害得我好苦,我忍不住才给你发个SMS。”如回复,就和你纠缠个没完:“在干啥?忙吗?我今天太郁闷,什么都不顺心。你呢?”直到将你每月的限额花光才罢休。案例二:更多的网站往往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方法,在“逗你玩”几个月后才开始扣费,这时候消费者戒备心没了,SP就月月扣钱。
“整个诱骗路径如何?”记者问。李华说一个巴掌拍不响,SP在推出SMS业务时,一般要委托网站或电信运营商代理业务,双方根据SMS的发送数量进行利益分成,其利润返还比例在50%~90%,在利益驱使下,一些SP和电信运营商勇于前赴后继就不难理解了。
李华所说的现象,记者在信息产业部曝光的今年二、三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中得到了证实:违规的SP均存在强行订制、诱骗消费、乱收费、不明示资费标准等现象。而从信息产业部点名批评的几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情况看来,运营商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漏洞,让一些SP有机可乘。
探根源
面对利润诱惑,运营商对一些SP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更助长了SP的嚣张气焰……
电信管理部门“杀鸡给猴看”了N次,可一些SP为何依旧敢铤而走险呢?
数据显示,中国有1.8万余家SP,手机用户有4.37亿,庞大的市场给SP和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网络流量和丰厚的利润。
发一条SMS的成本有多少?据郑州一家群发SMS公司的张强(化名)称,他们给客户群发SMS每条收取3分钱,对大客户,每条收2分钱,而有些SMS电信运营商向消费者收取2元,利润竟高达100倍。
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今年二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中,信息服务业务居各类业务投诉之首,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57.6%。在三季度质量通告中,被二季度点名警告的10家SP多数还在违规操作,这些SP为何“死猪不怕开水烫”?
对此,张强说,面对巨额利润诱惑,运营商对一些SP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更助长了SP的嚣张气焰,电信运营商和SP上演的是“猫捉老鼠”游戏,不过是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施以“假象”给人看。
李华说,一些SP之所以为所欲为,关键还在于管理部门举起的是“鸡毛掸子”——“以批评警告为主”,所以“涉案”的SP不怕疼。
一些SP敢于横行霸道诱骗消费者,还在于法律法规及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软肋”。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刘茂先说,对SP这个新生事物,没有法规对其明确制约。在管理层面上,用户一回信息就接入全网覆盖,而地方管理部门无法跨区域处理投诉。
某网站人士向记者披露,一些个人网站怕被查处,隔一段时间就更换网址,而这些网站并未在信息产业部备案,无法获知网站的详细情况,致使查处成了“无头案”。
寻解决
要整顿市场最先整治的应该是运营商而不是SP,管住了电信运营商就从源头上管住了违规行为……
信息产业部官员在前天的在线访谈中表示,一旦发现违规情节严重的SP,将责令其停业整顿。但这一监管方式却受到一些消费者的质疑。
消费者杜先生说,一些违规SP不止一次上了信息产业部的黑名单,既然黑名单上的SP多次违规,为什么还允许其继续运营?对于一些严重违规的SP,何不采取让其“死亡”的惩治办法?相关部门如果不能加大惩处力度,改变目前的监管方式,很难给那些违规SP以震慑。
“各种坑蒙消费者的行为都是通过电信运营商进行的,SP在运营商的碗里找饭吃,这种合作模式决定了SP对运营商的绝对依赖关系。”消费者李女士说,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管理部门要整顿市场,最先整治的应该是运营商而不是SP,管住了电信运营商就从源头上管住了违规行为。
某群发SMS公司的人士称,信息产业部的处罚措施他们并不怕,最怕的是运营商,运营商才是“卡脖子”的人。SP从用户那里挣来的钱是要通过运营商来领取的。所以运营商对他们来说是“衣食父母”。要整治SP违规行为,关键是信息产业部要对运营商进行整治。
“要使SP不再无限期‘骗人’,就看信息产业部下步如何‘下棋’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