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多么响亮和火热的词汇,我这里借用一下,端出个“以人为本2.0”的说法,其实真正的意思探讨一下“以人为本”升级版。
以人为本就以是以人为本,拜托,这不是技术,哪能还出来个1.0、2.0?
可是,最近几件事,让我的确有这样的想法,感觉“以人为本”这个词汇在科技行业又有了新的做法和进展。
众所周知,Nokia最有名的口号是“科技,以人为本”,不少公司也都有类似的说法,如“以客户为中心”,“一切由人出发”等等。但是,到底该如何以人为本?其实过去已经做了很多,如手机,就会以消费者的喜好来设计,针对女性的使用习惯进行尺寸、颜色方面的独特设计。但这些还是围绕着具体的产品而进行的。
前不久,参加Nokia的科技大会,整个以科技冠名的大会谈来谈去,谈得最多的就是“人”——消费者的感受、消费者的体验,人性化的接口、界面,甚至在谈及公司品牌时用了“emotionally(在情绪上)”这样的字眼,其主张是“连接用户的情绪(情感)”。两天的会议中,最有意思的要算Nokia研究中心的工程师Jan Chipchase所介绍的“Connecting The Unconnected”项目,他所负责的研究团队以“未使用手机”人群为研究对象,走访世界各地,包括很多农村地区,做大量的用户调查与访问,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街头的民工需要什么样的手机,乌干达贫困地区几个人共用一部手机是怎么使用的,那些已经是废品的手机在一些人手中是如何被修理得还能用的?他们调查、研究这些关于手机的最细枝末节的故事。他手下不仅有通信人才,更有心理学专家、了解文化风俗的专门人才等。据他介绍,他们的这些研究不仅仅为Nokia的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更是为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经常会发布一些关于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报告。
目前,这个团队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帮助全球的8亿文盲借助手机走上互联网。的确,这个计划将是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机遇,也是造福社会的过程。但是,不识字的人不会用电脑上互联网,用手机如何上?再说,不识字的人上互联网做些什么?上过一次之后是否还会继续?Nokia能控制手机,可互联网不听你的啊,难道还要做互联网内容?这只是我的联想,只是想说,这个想法是好的,可是,挑战却不小,看他们有什么研究出来的高招吧。
科技大会上,Nokia谈得多的还有“Out-of-phone experience(手机之外的体验)”“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想通信终端之外的事情)”,这家通信厂商琢磨的事情已经是通信之外的事了。Nokia当前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新一代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和解决方案,改变人们未来的通讯方式。在Nokia的规划中,未来要完全做到以人的体验为发展根本,通信的技术走向做到由人来主宰,手机将成为人们与世界沟通的第一通道,将有不少人的第一次互联网体验来自于手机。
Nokia之外,再来看思科。思科这次换标的主题就是Human Network(人性化网络),突出的也是人。按思科所描绘的景象:在人性化网络上,一个孩子就能改写知识书籍,在这里,思想由一个人提出,由更多的人补充,再由全世界分享。在这里,合作的应用正在改写商业规则,也改变了包容一切的百科全书。看来,人性化网络已经成了思科未来的战略大方向,这个“以人为本”不再是产品层面,而将是渗透到“每一个毛孔”。
“以人为本2.0”时代真的开始了吗?我们希望这样。以人为本是好事,哪个消费者不希望自己的需求受到重视?事实上,对公司而言,以人为本只是起点、高水平的出发点,最终仍是“引导消费”的商业规则。但是,在这个必然的商业规则面前,我们希望真的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以人为本”不能只是口号,不能只是说说而己。虽然,这次公司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更有战略高度,但最终仍要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