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的阚凯力教授又给固网电信运营商出了一主意,建议固话取消市话通话费用,通过套餐费逐步向包月付费制过渡,但固话月租费不能取消。
我不知道阚老师的通过套餐费逐步向包月付费制过渡是什么意思,但以朴素的理解,我感觉到电话费包月制不可行,不论是固网还是移动网。
运营商是个企业,是企业就要赚钱,这是真理。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的是运营商赚得太多了,电信资费太高了,这也是事实。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对策,分别满足运营商赚钱的目的和消费者低资费的愿望。到目前为止,好象还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策略。
看一下到目前为止运营商们在电信资费方面所采取过的措施。
措施一,最传统的办法,通话费+月租费(移动称为包月费)。这里的通话费按照信息产业部规定的资费标准的执行,为了扶植联通,中国采取不对称管制政策,联通的资费是移动的8折。固网资费严格按国家资费标准执行。
措施二,移动运营商采取各种套餐制,降低资费标准,对联通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名存实亡。移动和联通在除北京以外的地方大打价格战。但方式均是以套餐的形式出现。
措施三,挑战双向收费政策。由于中国目前对移动通信实行的是双向收费政策,为了更好的发展用户,两大移动运营商逐步开始挑战这一政策。表现形式同样是采用套餐的形式,在接听电话的资费上作文章。比如月交多少钱,可以免费接听多少分钟电话等。
措施四,经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固网运营商可以在固网资费上推出套餐形式。
几年来,中国电信运营竞争格局的形成,运营商,尤其是移动运营商的竞争态势日益加剧。措施二和措施三的几种方式都被两大移动运营商反来复去的采用过,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帐。于是有人想到了包月制。
但我的观点是,一般的包月制在最近几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都是不现实的。
顾名思义,包月制就是一个月交给运营商多少钱,电话随便打。但问题在于,用户打电话的次数和时长都各有不同。对于电话多的用户比较合适,而对于电话少的用户则不划算。
但是可以变通一下,是否可以实行有条件的包月制。就是用户在一个月内通话时长达到了一定的量,这个量按照一定的资费标准是多少金额,这个金额是用户这个月需要交纳的电话费。在这个金额下,用户方可以随心所欲地打电话。这个标准由监管机构和运营商共同制定,原则上是运营商有一定的赚头。如果没有达到这个量,可以按正常的资费执行,或者可使用套餐的形式,让一部分利给消费者。
这种方式对于电话量大的用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对于电话量少的用户不适用。但可以照顾到运营商、电话量大的用户和电话量小的用户各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