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S骗术屡屡出新。据新华社报道,一种以“老朋友”的口吻发来SMS,引诱收信人回信或回电的骗术现身江湖。南昌市的黄先生最近接到内容为“我已到你的地盘,说好了,中午饭你请”的SMS。黄先生赶紧用手机回了个电话,电话没人接,但很快黄先生接到一个SMS:欢迎你办理××业务。
从7月10日开始,类似的SMS定制服务陷阱可能就无法出现了,因为ChinaMobile对SP(增值服务提供商)祭出最严厉的“招数”:对SP开始实施“二次确认”(即用户必须再次确认是否订购业务才能产生订购关系)的整顿计划。除此之外,诸如建立周密的监测手段和快速响应处理机制、通过移动自有号码对用户进行定制业务内容和资费的提醒等措施也将同步实施。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ChinaMobile用户将有望获得难得的清净与安全,而中国的SP在有史以来最严厉的管制下,整个产业将进入残酷的淘汰期。
事实上,SP产业发展的乱象早已经注定了这一天的到来。从2000年开始,伴随着中国无线增值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一下子涌现了近四千家SMSSP商,恶性竞争在所难免。因此,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观察这个事件,我们举双手叫好,因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曾经遭受过莫名SMS的骚扰,甚至欺诈,类似前文“老朋友”式的问候,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治理混乱不堪的SP是必然趋势,也有益于产业的健康发展的。
但问题是,治理的必然性与谁是合适的执行治理机构却是两个问题。笔者认为,ChinaMobile作为SMS内容的监管者是大大的不妥。
ChinaMobile之于SP,恰如高速公路之于运输公司。ChinaMobile为SP提供了信息发布的渠道,同时收取了占用信息通道的费用,两者之间是经济合作关系。当然,部分SP公司就像屡禁不止的高速公路超载车辆一样,一方面自己赚到了更高的非法利润,另一方面也造成高速公路损毁严重,此问题必须被治理。但是,就像高速公路治理超载的机构,是超脱于高速公路公司与运输公司的交通警察一样,治理违规SP的同样应当是一个超脱两者的机构。而ChinaMobile的治理行为恰恰违反了这个原则。这一原则的违反,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的混乱,而资本市场的表现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如前所述,从长期来看,对SP的治理有益于产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对具有规模的SP公司有利。但是,目前在美国上市的国内主要大型有SP业务的中国概念股却通通发出业绩预减公告,股价普遍下跌,跌幅在4%至20%间。Tom.com认为,公司运营因ChinaMobile的政策调整可能下降15%。空中网则将2006财年的营收额预测下调至8500万~1.05亿美元。这样悲观的预期,其原因并非在于治理本身,而是在于治理的执行者———ChinaMobile。
从全球来看,移动增值业务经营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封闭式运营策略,运营商不和SP分成,所有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都由运营商来操作;第二类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半开放运营模式,其特征是和SP分成,但SP不会直接接触客户以及进行市场的营销活动;中国则属于第三类采取了全开放模式,不仅和SP分成,而且SP还可直接在一线做市场的营销。在这种运营模式鼓励下,SP群体势力迅速崛起。
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移动公司与SP公司的业务分成、利益均沾的经营模式使得SMS欺诈行为泛滥成灾。更为遗憾的是,有迹象表明,今天ChinaMobile之所以开始控制、治理SP的违规行为,同样也是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因为ChinaMobile自身也在加速进入SP产业,如即时通讯市场、音乐下载业务等。分析认为,ChinaMobile与既有SP公司的直接利益冲突是其出手整治SP市场的一大动机。
当处于垄断地位的高速公路公司一旦开始跑运输,那么,凭借其拥有的道路管理权利,处罚其他运输公司就是必然,而其他运输公司的被动经营状况可想而知,而这一切最终损害的还是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