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要从有条件腐败的地方抓起
近日,有人提出“反腐败要从娃娃抓起”。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观点行贿”。道理很简单,如果真要反腐败,真要提高反腐败工作的效率,那么就只能从那些有条件腐败的地方、有条件腐败的人抓起,这个道理人人皆明。2005年7月重构补注
警惕“观点行贿”
行贿者与受贿者既是一损俱损的难兄难弟,又是一荣俱荣的铁哥们;他们是一根绳绑住的两个蚂蚱,也是各怀鬼胎的对手。当然,受贿者有三六九等,行贿者也有三六九等;其中,等而下之的行贿者,他们的正当权益先被受贿者剥夺,以致不得不通过行贿来获得自己原本正当的权益,因此严格地说这些行贿者实际上是被敲诈勒索者。
行贿受贿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今天的中国又有了新的发展。行贿受贿的根源,第一在于社会权力的不公正不平等,第二在于社会信息的不公开不对称,第三在于社会评判体系的不诚信不道德。总之,什么地方行贿受贿泛滥,那个地方不行贿的人就吃不开,不受贿的官就坐不住。
可以用来行贿的东西很多,凡是受贿者喜欢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行贿的东西。其中最普遍的行贿东西是金钱(包括各种财物、有价证券、字画文物等等),简称“钱行贿”。其次,十个贪官九个贪钱又贪色,因此“色行贿”也有市场。
不过,在千奇百怪的行贿东西中,尚有一种东西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观点”;在光怪陆离的行贿现象中,还有一种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观点行贿”现象。所谓“观点行贿”,就是行贿人给受贿人送上的不是金钱、美女,而是一个或若干个让受贿人高兴的“观点”、让受贿人能够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的“观点”。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其观点通常都符合自己的利益,或者符合客观的事实,或者至少是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当然,对于思想家和有社会良知的人来说,他们的观点往往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但是,对于那些实施观点行贿者来说,他们送给被行贿者(可以是某个官员、某个地方政府,或者整个权力阶层)的观点,通常具有三种特征:其一,这些观点与事实不符;其二,这些观点符合受贿者的口味和有助于维护受贿者的利益;其三,通过观点行贿,行贿者可以得到相应的好处(得到提拔重用、给项目、给经费)。总之,这些人出卖观点,不讲真理讲利益,不讲事实讲关系,比旧社会的御用文人有过之无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钱行贿属于经济行贿,色行贿属于生理行贿,那么观点行贿就属于政治行贿。对比之下,政治行贿更隐蔽,而危害更严重,其最大的危害就是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正义与邪恶、模糊了真理与谬误。中国的反腐败行动之所以困难重重,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观点行贿的揭露与批判。
对于目前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实施观点行贿的人,主要包括如下一些人。第一部分人是某些政府官员、公务员,其特点是下层官员对上级官员进行观点行贿,例如不管上级官员的行为错不错、笨不笨、坏不坏,一律唱赞美歌。第二部分人是某些专家学者文人,他们可以睁眼说瞎话,愣是说骑自行车的人污染了环境,坐公共汽车的人堵塞了交通,政府官员豪华消费拉动了经济,进城打工的无产阶级影响了市容,国民待遇低的农民比国民待遇高的市民更幸福。第三部分人是某些具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的人,他们参政议政的主张,都是对强势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有利的观点。第四部分人是某些媒体从业人员,其鲜明特点是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第五部分人是那些以为讨好政府官员就能得到好处的人,或者怕说政府官员不是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人,其特点是对腐败官员做的好事大声颂扬以致感激涕零,而对腐败官员做的坏事则闭口不言,全然没有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
由于观点行贿属于政治行贿,在政治敏感的国家和社会里,观点行贿往往带有普遍性,而拒绝观点行贿则往往带有风险性。因此,简单地强调“文人学者不应当成为利益集团的喉舌”、“学术观点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学者不要当学舌”之类的口号,往往无济于事。学术界仍然流行换心术,学者的良心仍然在换钱,代主人言者仍然在冒充客观和公正,不讲道德、不讲实话、不讲真理、不讲骨气、不讲诚信的观点行贿者仍然有利可图。
有鉴于此,中国社会有必要深入研究、批判、揭露观点行贿现象,并可以考虑对观点行贿现象进行立法,通过法律的武器约束和制止观点行贿的流行和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