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莹颖。
这个中文名字,曾经牵动整个中国的心。
同情、舆论、司法、正义、邪恶……
各方声音,被案件的几经反转弄得纠缠错乱。
2017年,她在美国失踪,随后被证实死亡。
几天过后,疑犯布伦特·克里斯滕森落网。
2019年,克里斯滕森被裁定有罪,判处终身监禁。
但。
这才是悲伤的开始。
两个永远的遗憾:
罪犯穷凶恶极,却只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判处,是“鼓励了犯罪”(章莹颖男朋友语)。
但最大的遗憾:
罪犯始终不肯说出章莹颖遗体的下落。
就这样了。
就这样了吗?
还能怎么样。
无力感笼罩着所有人。
庆幸的是,有人不甘无力。
日前,美国ABC电视台新闻节目《20/20》制作的章莹颖纪录片《卧底女友》,公开了不少一手资料,试图直面这三个问题。
撕破脸皮,也要追问——
为什么会是她,成为了受害者?
为什么会是他,成为了杀人犯?
为什么会是这两个家庭,成为了悲剧的承担者?
Sir今天必须挺它,为大家复盘案件。
因为Sir始终认为:
无力虽可能是定局,但绝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点。
(一)为什么是她
章莹颖,90后,几乎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家庭环境普通,读书非常勤奋。
基本上是排名第一第二的学生。
研究生阶段,考上了北大。
学术能力一流,兴趣广泛。
不仅喜欢旅游,还多次成为志愿者。
甚至组乐团唱歌。
聪明,开朗,善良。
就是她的标签。
2016年,获得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习的机会。
那是美国拥有最大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学校。
你甚至分不清这里到底是美国还是中国
怎么也想不到悲剧会发生在这样的女孩身上。
然而,当它实实在在地发生。
才显示出它摧毁性的威力。
2017年6月9日中午,她离开实验室,准备去学生公寓签约入住,却再也没回来。
原本打算和她签约的公寓经理还给她发了短信:
“你在路上吗?”
没有音讯。
直至晚上,同实验室的中国留学生觉得不对劲,赶往章莹颖的公寓,她也没在。
只好报警。
警方原本只把事件列为普通失踪案。
但监控视频,暴露了无数端倪。
章莹颖那天中午准备换乘巴士,但赶了几趟都没赶上。
焦虑在铺垫。
此时,“希望出现了”。
一辆陌生车辆出现。
注意它的行径:
先是从镜头中驶过,后来又折回到章莹颖站立的地点。
车上的人打开车门,和章莹颖搭了一会话,结果——
章莹颖上车了。
从此,章莹颖再没有在人间出现。
一宗失踪案,变成绑架案。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介入。
满城搜寻车主。
与此同时,一个让人感到战栗的信息传来:
就在章莹颖出事当天的早上,一位同样来自香槟分校的英国女学生报案说,自己也曾经被一辆黑色车截停,车上的人带着墨镜,腰带上还缠着警察佩章。
车主试图以卧底警察的名义,骗她上车接受盘问。
幸好她果断拒绝,及时报案。
也很快就在脸书上公开了自己的遭遇。
同时提醒大家,小心这种自称警察的不法分子,哪怕他带着警察佩章也不行。
绑架案,又扩大成了更严重的罪行。
如果。
章莹颖能够在当天早上及时看到这条消息。
后面所有的痛苦也许就会避免。
所以,为什么受害者是章莹颖?
Sir不忍心得出这个悲剧性的结论:
几乎纯粹是偶然。
就因为她那天要和房东签约。
就因为她错过了那辆巴士。
就因为她恰好错过了那条脸书的提醒。
……
哎。
这偶然的背后,却有一个必然的陷阱——
施害者就像魔鬼一样,盘桓在校园周围,寻找猎物。
不是她,也迟早会有其他无辜女性受害。
(二)为什么是他
凶手布伦特·克里斯滕森,具有过人的心理素质。
半夜被警方从睡梦中拉到警局盘问。
一般人早就怒了。
他倒是神闲气定,收放自如。
放。
就像记者补充的一句:
“不像是警方在盘问他,倒像是他在盘问警方。”
为什么我被怀疑
就因为我的车或者其他什么吗
Sir本人手动自译
收。
当被警方捉到了说话的漏洞,他马上开始编故事。
我确实载过一个女孩儿
但我不记得在哪里了
当故事快编不下去了。
再收。
我知道在我回答任何东西之前
我需要找个律师
镇定得可怕。
但当了解更深入,恶魔面孔才初露轮廓。
克里斯滕森,成长于一个小康之家。
父母喜欢给他录像:
开生日派对要录,自学弹钢琴也要录。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成长,他的心里应该是开朗的。
但顺风顺水的生活,也有可能屏蔽掉你得到生活磨练的机会。
研究生阶段,他原本读的是博士,后来项目失败,他申请以硕士身份毕业(案发时他在读的是香槟分校的另一个博士学位)。
是不是这一次失败,让他不知道如何面对?
他开始酗酒,吸毒,关闭自己的社交圈子。
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妻子。
我酗酒,吸毒
我与外界的唯一接触是我的妻子
我没有别的朋友
于是他在发现妻子有外遇以后,坚持不离婚,而选择以开放关系维持婚姻。
如果说,这种心理,常人很难认同,但也不是不能理解。
那么下面这些,就属于“非人”行径了。
比如,在中学期间,他曾经半夜醒来。
从二楼跳下去,然后冲到街上,撞上了一辆车,后来被送到医院。
医生觉得他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在脑海里。
他经常上一个叫Fantasy Abduction(幻想拐骗)的网站。
这是一个讨论群组,光看标题,你已经知道这个群讨论的都是些什么内容。
但注意前缀:Fantasy,幻想。
它(貌似)在告诫讨论者:这一切,想想就好了,你在这里满足你的变态妄想就好了。
但克里斯滕森,是认真的。
在杀害章莹颖前11周,他曾经对心理医生坦诚:
自己有伤害人的倾向。
你曾经提到你想伤害过别人?
他购买了群上推荐的犯案用品,等待时机。
终于,章莹颖上钩了。
你以为只有一个无辜受害?
不,他从19岁开始杀人,在章莹颖之前,还有12个女孩被杀害。
算上章莹颖,已经有13个受害者
而且,他很自豪地宣称:
古往今来能和他比的,就只有泰德·邦迪(Ted Bundy)。
谁是泰德·邦迪?
美国有史以来最凶残的连环杀手,《沉默的羔羊》男主角的原型人物。
不要说杀人、连环杀人,一般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一丝愧疚。
但克里斯滕森叙述这一切的时候,仿佛他已经完成了一桩伟大的业绩。
如果不是他女朋友暗中录下这一切,我们还不知道这世界上有这种人格的存在——
草菅人命,以恶为荣。
纪录片片名《卧底女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查明真相,克里斯滕森的女友塔拉主动请缨,戴上警方设备,24小时录下克里斯滕森的话。
目的,只是为了找到章莹颖的下落。
一个可怕的细节。
他亲自参与了章莹颖的纪念活动。
是良心发现吗?
不,是为了看有多少人“为他而来”。
他仍不满足。
活动上,他嘲笑了人群:
他们只会空手而归
讽刺了主办方:
他们还感谢我能来这里
甚至,他“赞叹”章莹颖:
她非常勇敢,我掐住她脖子,但她很久才死去。
他吐露了令人发指的作案细节:
把她拖到浴缸,用短棒猛击她头部,然后斩首。
这才是他让我们事后恐惧的地方——
他不仅敢于犯罪,更享受犯罪。
邪恶是他的养分,杀人则是他为自己准备的一次饕餮盛宴。
(三)为什么是他们
章莹颖,克里斯滕森。
受害者,凶手。
这个案件,不会只是他们两个人的。
直接承担悲哀的,是两个家庭。
但他们也有不同的态度。
章莹颖来自福建,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弟弟是厨师。
本来与世无争,平静度日。
她有一个男朋友,两人准备在2016年10月结婚。
没想到6月就出事。
家人为章莹颖张贴告示,在异国他乡苦苦寻觅。
甚至,在庭审上,父亲和弟弟带着耳机听着克里斯滕森陈述犯罪事实。
他们抑制住了砸耳机的冲动,从头听到尾。
为的,只是找到章莹颖的下落。
一方,是锲而不舍地求索。
另一方,却对犯罪视而不见。
克里斯滕森的母亲。
和儿子通话的时候,根本不相信儿子的犯罪事实。
我真不知道他们(警方的指控)是基于什么之上的
克里斯滕森的父亲。
当记者问他,会不会问儿子章莹颖的下落。
他马上制止了拍摄,起身离开。
他不知道自己儿子的问题吗?
当然知道。
在克里斯滕森从二楼跳下来撞车的时候,医生就告诉过他儿子的异常。
但他在儿子确保以后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之后,选择视而不见,能避则避。
甚至,连学校都可能有责任。
在惨案发生的11周前,克里斯滕森曾经在学校做过心理咨询,但没有后续跟进。
当记者采访学校,是否觉得自己有责任。
发言人一直摇头:
“我不能再说更多了。”
Sir不能说,正是他的父亲和母亲,或者是学校的纵容,让克里斯滕森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压死骆驼的,不会是一根稻草。
为什么是章莹颖?
为什么是克里斯滕森?
为什么是克里斯滕森的家庭培养出了克里斯滕森?
这些问题,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
但这部纪录片依然努力地用仅有的物料,不多的线索,努力为世人拼凑出一点“解题思路”。
哪怕,向着真相的前进步履维艰。
正如今年8月的最新进展——
章莹颖的家属代理律师称,作为豁免协议的一部分,凶手的辩护团队向检方披露了章莹颖遗体位置。
他将章莹颖残忍分尸以后,将她的遗体分装在三个袋子,扔到垃圾桶。
而每天垃圾车会将垃圾运往远方的垃圾场。
虽然。
此时距离他抛尸,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
而整个垃圾场,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你可能会说,这信息有什么用。
往哪找?不知道。
怎么找?很难。
这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
也许都不算。
但最最起码,这算是个线索,这也算是个方向。
找回一具破碎的尸体,也许没有意义。
追问一件已被判决的凶案,也许没有意义。
坚持寻找一个没有尽头的真相,也许没有意义。
……
真的是这样吗?
纪录片最后一个镜头,警方在章莹颖家里找到一本日记。
日记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ordinary
一辈子太短,我们不该甘于平庸。
乍看,小女生鸡汤。
回想,当然唏嘘。
但之于活着的我们,这却是浓缩了一生的鼓舞。
今天,我们不甘放弃,不是固执。
而是对这个世界的期望——
期望如果有一天,不幸降临在我的头上。
我期望,会有人站出来为自己追问真相,伸张正义。
不幸之幸。
正是“徒劳”的意义。
撰文:Si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