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不一样了,公安这么多,便警也不少,打击非正版的广告天天都可以听到。所以要是被逮着的话就要拘留,严重的还要坐牢啊。现在在路上看到穿着警服的人,毛哥都绕着路走,就好像猫见到老鼠一样的感觉。
毛哥和我说到这里,都感到非常的惭愧。他在老家有个老婆,有两个儿子,大的都上高中了,小的初中。他没有文化,家里在老山里面,孩子要上学,一年都要好几千呢,家里就靠毛哥卖盘的钱了。他出来到现在,存了点钱,这点钱也就够自己的一家大小的生活费了。
现在找个工作很不容易,除了要学历还要经验,毛哥已作决心了,卖完今年,面年打算去天津去,去卖服装,自己做点生意,买盘不是长久之计的。
接下来,我就要写写这个毛哥在三里屯所见到的人和他的生活!
毛哥做人挺实在的,也许你走在马路上有人问你要不要盘的时候,也许你会被欺骗,也许你会幸运买了可以播放的盘,因为他们也没有办法,毛哥上的盘大部分自己亲自把盘先在家里放,如果放不出来,他是不会卖给熟人的,还有回头客,只有碰到陌生客人,他才卖的。
因为无论作什么生意回头客非常的重要,一回生二回熟,也许你不相信,现在有好多的明星都叫毛哥兄弟呢,女歌星的都好几个,男演员的都不用说了。给大家说个挺搞笑的一个当今最牛比的一个女明星。
毛哥那天去了那个酒吧,就在三里屯,当时来了好多的名人啊,有个女明星(W)看见毛哥说:“大哥!最近有什么新盘啊。”毛哥笑笑的走了过去,“有啊,看么?”W说“拿来阿!”于是毛哥就把放在酒吧角落里的一个书包样式的提了过来,然后很熟练的打开包,把里面的盘全部都拿了出来,W突然坏笑着对毛哥说“毛哥,你怎么把我新拍的片子搞来了,我这可是作了反非正版的啊。厉害,现在的非正版的技术真的厉害!”
毛哥笑着说:“我不靠你的新片,叫我卖什么啊。呵呵!”W于是拿了盘介绍给其他的娱乐圈里面的人买。毛哥说那天晚上卖了好几百块呢,说W开玩笑的叫他给打点折呢,呵呵!
呵呵,怎么没有人知道呢!NO.64休息日!这个酒吧挺有个性的,挺小的,但是人还是很多,遭贬的人更多,流血事件也是出了名的,这个酒吧到晚上11点就演出结束,开始放迪曲了,客人就站在桌子上摇头,挺过瘾的,我经常去逛逛,我有个哥们在里面干吧台,挺好的,没事我就去看看。呵呵!
没有人做过精确的统计,北京到底有多少家酒吧?大致的数字是三四百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多的趋势。
如今,酒吧之于都市的年轻人,不仅仅是一种时尚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酒吧不仅仅是时尚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格调、品位、环境、气氛,种种因素,都成为了衡量一个酒吧好与坏的标准,而不单单是装修和音乐。
因此,北京的酒吧正在向有特色、有个性的方向转变。
北京的酒吧爱扎堆,三四百家酒吧,大多分布在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少数几个地方。
三里屯:野孩子们
提到北京酒吧,不能不提三里屯,从1989年这里出现第一家酒吧算起,经过10年多的发展,三里屯周边三公里一带已经聚集了北京百分之七十的酒吧。
三里屯地区最早的酒吧出现在南三里屯,而形成气候、名声最响的是三里屯北街。三里屯北街毗邻北京最大的使馆区,老外是北街酒吧固定的客人。
北街的酒吧比较密集,从南到北,不长的街道上聚集着几十家酒吧,门口紧挨着门口,都是灯红酒绿,都是欢歌笑语。地平线、男孩女孩、米兰俱乐部、简单日子、兰桂坊、NO.52,在拥挤的路上行走,根本就分不出哪家是哪家,从风格、顾客群到价格,大致相似。就连兆龙对面的豹豪等,也跟北街酒吧的感觉差不多。
集大成者是男孩女孩。这个酒吧素以现场演唱出名,每天晚上都有现场乐队的演出,斯琴格日乐和辛欣成名前都在这里唱过歌,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演艺方面的新闻发布会。
三里屯北街有三个异类, JAZZ-YA,就在工行对面的小巷中,是一个好去处,有好吃的,有好听的,老板是个日本人。
X-CROSS,就在客家菜旁边,原先是一个会员俱乐部,现在开放了,两层,有沙发,有卧榻,有很多老外和很多MM,光线比较暗,有点糜烂。
非话廊,王朔和叶大鹰几个开的,藏在胡同深处,不大好找,因为王朔的名气,现在都改叫“王吧”了。艾未未做的设计,线条简洁,不拖泥带水,但椅子坐上去不舒服。二层有阁楼,很适合聊天。
北街酒吧火了之后,总是有各种奇怪的人站在街边,问:先生,小姐要不要,或者是像打仗似的死扯着你往酒吧里走,或者像地摊上的叫卖,吓得老外和一些艺术青年四散奔逃。北街真正成了伪白领和旅游者的领地。
南街的酒吧相对比较简陋,但风格各异。音乐圈的人在南街有很大的势力,因此,南街酒吧弥漫出一种神秘的艺术气息。很奇怪的是,仅仅一路之隔,南街的酒吧物价低了不少,有些地方青岛瓶啤卖五元,但客还是没有北街卖十五块的酒吧的人多。
明大咖啡、乡谣、隐蔽的树、芥末坊都是较早在南街出现的酒吧。明大和乡谣斜对着,隐蔽的树和芥末坊斜对着,后两家在前两家的南边。
隐蔽的树的老板是个比利时人,因酒吧房间里有树而得名。酒吧卖最纯正的比利时啤酒,卖意大利式炉烤比萨,这里是老外在北京的天堂。
芥末坊和音乐有关,这里一度是崔健和一些摇滚乐队的演出基地,酒吧二层有个大露台,适合晒肚皮,观风景。
爱尔兰酒吧是三里屯南街最大的酒吧,桌椅很旧了,但很瓷实。吧台很大,据说演出的时候可以到桌子上或者吧台上跳舞。这里一度是年轻导演们聚会的固定场所。
河吧很小,是野孩子乐队开的,每周也有几场演出,顾客随时可以参与,或者演唱,或者敲鼓,河是快乐的河。
TANIWHA是新西兰风格的,这个单词在毛利人的发音,一种类似于中国龙的动物;星期吧二楼很安静,有时候放电影。土人吧里切·格瓦拉和科特·科本两脸相对,不知道什么意思。花香满径把绳子缠在桌腿上,火狐狸有沙壶球。菲酒吧在胡同最南边,据说是某个女子乐队的主唱所开,连去几趟都是铁将军把门。
新开的酒吧里,生于70年代和阿苏卡都在胡同里,生于70年代的小院子很舒服,有满墙的爬墙虎。阿苏卡则满墙是海报,原版的电影海报,另外还有西班牙酒和台湾牛肉面,老板是台湾人,老板娘是佟斐,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可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