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张IPTV牌照花落文广那一刻起,中国的IPTV产业终于冲破牌照的障碍而茁壮成长,但因为运营模式等问题的存在,却又使它陷入沉默
北京博通智信咨询有限公司电信分析师/郑晓平(供《IT时代周刊》专稿)
哈尔滨、上海、北京……自第一张IPTV牌照花落文广那一刻起,中国的IPTV产业终于冲破牌照的障碍,名正言顺地在中国茁壮成长,而随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试点城市的日益扩大,从南到北渐成燎原之势。
IPTV被看作是固网运营商的“杀手级”业务,业界对它的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毕竟拥有3亿潜在用户的市场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IPTV能否担当起挽救固网运营商日益下降的ARPU值?从短期来看,运营模式的不统一,导致各地按照自己的运营方式进行,在收费以及内容上各自为战,将限制IPTV前进的步伐。
4大运营模式各自为战
在现今的国内IPTV市场上,欠缺一个统一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这成为IPTV业务难以扩大的瓶颈。
目前,中国IPTV市场存在杭州模式、哈尔滨模式、上海浦东模式、江苏模式这4种运营模式。在这4种模式中,以上海电信通过与上海文广传媒合作的方式,进入IPTV最为显眼。据了解,现在上海浦东模式采用的设备是Siemens提供的,其目标是在今年春节期间将用户推广到3万左右,费用实行每月60元的包月制。通过此举,尚未拥有牌照的中国电信试图成为IPTV产业链盟主的意图昭然若揭。
在这4种模式中,杭州模式可谓是IPTV运营模式的开山鼻祖。IPTV的先驱者们无不例外地把杭州模式作为IPTV能够成功运营的证明。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杭州模式并不能作为依葫芦画瓢的典型案例。杭州模式的成功主要缘于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运营主体得天独厚的资本组合——杭州广电绝对控股、杭州网通参股。这种三网融合的模式,在目前中国广电、电信互不允许进入的环境下,对其他地区来说不具很强参考性和模仿性。值得关注的是,杭州模式是在IPTV牌照还未下发时发展起来的,运营方以数字电视的名义推广IPTV,并不值得行业借鉴,也缺乏借鉴经验。
哈尔滨模式是电信运营商(网通)和内容运营商(上海文广)之间第一次真正的合作。持有IPTV牌照这一“尚方宝剑”的上海文广成为各地电信运营商争相合作的香饽饽。目前仅有一张牌照的局面打破了电信运营商独霸IPTV天下的梦想,使电信与广电先前的产业主导地位之争最终演变成两者的结盟。与上海文广关系紧密的UT斯达康成为IPTV设备的提供商。电信负责网络,文广负责内容,理论上最理想的合作模式终于在现实中得到展示。
上海作为广电和电信部门可以相互进入的中国惟一试点城市,同时又是上海文广的根据地,IPTV的火爆不让他处。一向风起云涌的上海滩上演了IPTV汇演大戏,先后有3个IPTV样本登场——大宁模式、古北模式和浦东模式,运营的主体分别是上海大宁多媒体谷宽带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科委以及上海电信和上海文广合作运营。三者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IPTV,各显神通。但不论谁是嫡系正宗,让市场说话,用户才是关键。
江苏模式目前虽未正式推向市场,但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新华社的加盟,使原本已成“电信+文广”固定模式的合作方式陡生变数。据传江苏电信计划建设两张网络:其中一张已经完成招标,由ZTE提供设备,内容由新华社提供;另一张网络还未招标,内容则已确定由上海文广提供。新华社凭借遍布全球的海外采编力量以及庞大的内容资源,特别在时政新闻上更拥有先天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新华社不受广电总局的管理,内容只要通过了相关审核,参与IPTV产业就是合法的,不必受牌照的限制。
在这4种模式各自为战的局面下,IPTV想要发展起来,还很困难。特别是这4种运营模式在资费上还无法统一标准,IPTV想要在全国大面积成长显得难上加难。
运营主体间互不相让
IPTV作为新兴的业务,以及它所拥有的广阔前景,注定了其发展过程中充满激烈的竞争。虽然IPTV产业链强调各方合作,但各方的竞争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竞争主要体现网通和电信、联通、广电与其他运营主体间的竞争。
首先,固网运营商将IPTV作为一种电信宽带增值业务,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延续他们在固网业务领域内的竞争。中国电信正在全国23个城市、中国网通在全国20个城市进行IPTV的相关试验。从试点城市数目的变化来看,固网运营商已经切实把IPTV作为他们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在IPTV发展的初期,由于IPTV尚未定论,双方都处于实验阶段,一般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内进行。中国电信重点在南方,中国网通重点在北方,避免正面冲突,目前,同城竞技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并不意味着将来还将划疆为王。
但让人关注的是,江苏电信模式中平白空降了新华社,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仅仅关注电信和广电的局限性。随着竞争的升级和市场的扩大,是否还可能出现其他的主体来充当电信与广电的角色呢?不过在短时期内,可能很难有一个足以撼动电信和广电在IPTV产业链地位的实体。
但竞争最为激烈还是广电部门和电信之间。从IPTV被热炒的那一天起,广电和电信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竞争焦点既有数字电视与IPTV之争,也有IPTV产业链内主导地位之争。数字电视和IPTV谁更受宠?前者虽有政府支持,但发展数年却难以普及,后者虽有互动优势,却也还在市场试水初期,未形成规模。最终谁更吸引用户,只能拭目以待。而在产业链内部,内容和网络都是IPTV产业链中的关键因子,旗鼓相当的对阵使两者达成暂时合作,但广电下属的中视网络等类同的网络电视不会袖手旁观,轻易地让电信占互动类节目的便宜。
在这内忧外患的竞争体系中,如不能妥善安置好各方的利益,IPTV产业想要做大还存在难处。
运营模式缺乏稳定性制约IPTV做大
地域特点不同,运营主体不同,IPTV的运营模式也将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作为固网的一种增值业务,IPTV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梦想。不同模式的探索在推动中国IPTV产业的进程中都将有重大意义。但当我们深入到模式的背后,发现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谨慎对待:
首先,合作双方缺乏稳定性。从网络和内容上看,除了江苏模式之外,其他3种模式都是电信单纯和广电进行合作。广电和作为两个同等级别的合作者,文广握有牌照,电信拥有网络,两者都是整个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而一旦双方因某种原因产生分歧,则任何一方的些许举动都会导致整个商业应用的震荡甚至溃败。
目前电信运营商与上海文广的合作都是各地方运营商分别与文广商谈,而不是运营商总部与文广进行统一的模式,这样,各地的电信运营商有了相应的自主权,但也使流程繁杂化,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比如江苏模式,既然这次有新华社的插足在前,谁又能肯定将来不会有第二个“新华社”的空降进入?这种合作方的多样化趋势使IPTV产业链原本已经固化的环节灵活起来。
而另一个困扰IPTV做大的问题是资费。目前在试点城市所标榜的49~60元IPTV价格仅指使用价格,尚未计算宽带每月的使用成本以及机顶盒的价格。试点期间,运营主体固然可以免费赠送机顶盒,但一旦进行市场大规模的扩展,这种把有线电视用户转移到IPTV上的成本,是产业链相关环节(或运营商或设备商)很难承担的。如果免费的模式不可能继续存在,用户享受IPTV服务的成本将大大增加,用户又是否愿意为此买单?从IPTV消费者调查中发现,用户对价格的接受程度——用户选择比例最大的是“10~30元”(44.62%),仅有5.9%的用户愿意付80元以上的使用费。
有线电视的价格大体保持在20元左右,但是从运营者的角度,每月低于20元的使用费对他们来说,根本是无法承受的。国外的IPTV业务之所以能吸引用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IPTV凭借比有线电视节目更廉价的优势。而中国的IPTV运营主体在IPTV价格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应对这种竞争?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其实是很难找出一种“灵丹妙药”让IPTV超越发展初期的阵痛,直接实现市场的大跃进。
发展IPTV市场主要以提升内容质量来吸引和稳定用户,并根据特色内容细分用户群,从而形成IPTV产业的良性循环。如果IPTV仅仅是充当电视节目传送者的角色,相对高昂的使用费根本无法让用户从单纯的电视机前转移到IPTV屏幕。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IPTV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转自:IT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