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说:
写的很好,很感人。我一开始看了一半,后来有工作要做,只好忙工作了。几天后,费了好大劲才找到。
有幸拜读啊!非常好的剧本,传统文学的悲情主义.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啊!
非常适合拍成电影.或者再增加一些人物的话,做成连续剧.真好!
分几次看完了,真佩服你,能把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写得如此细致感人
<蛐儿>转处:邯郸论坛
李振海
引言
蛐儿、沁河,美丽的女人,温柔的河流。蛐儿实现了为丈夫复仇的宿愿,也香消玉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儿------ 这是根据在邯郸民间流传的故事写成的。
一
蛐儿到了一十六岁就出落得俊美异常了。蛐儿说话轻,象蛐儿叫,爹娘就给她起了这个小巧玲珑的名字。
那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蛐儿拽着娘的衣角去白家村的小姨家赶会串亲戚,被明儿娘发现,后来就嫁给了明儿。
明儿家在白家村是个有钱的大户,有地百亩,在邯郸城里还有布匹商行。但人丁不旺,明儿娘到了三十九岁上才有了明儿这根独苗。
蛐儿家却很穷。蛐儿的爹娘起初不乐意这门亲事。有钱的人家道道儿多,只怕不是蛐儿的福气。要不就是男人缺胳膊少腿、“默愣蛋”,不然咋能看上穷人家的女儿。可隔不住王媒婆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的游说。王媒婆花言巧语说服了蛐儿的爹娘又去说服蛐儿。王媒婆说明儿长得高大英俊洒脱利落,是方圆数十里百里挑一的美貌少年。还说明儿在天津卫的大学堂里读过书,会断文识字做文章,又通情达理不嫌弃穷人。你和明儿是天造地合的一双,是三乡五里十村八寨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一对儿。嫁给明儿,保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王媒婆好话拉来一马车,一古脑儿全倒给了蛐儿,蛐儿便怦然心动。
一九三四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日,蛐儿头裹蒙头红,一身红嫁衣,被娶亲的轿子抬到了明儿家。当轿子被四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抬着过老旱沟、穿高粱地、趟沁河水时,蛐儿的心都随着轿子起伏不定。前边抬轿子的老奎说:“闺女呀,你上了王媒婆的当了。王郎、孟午、白家村这一带,谁不知道刘老栓的腿,王媒婆的嘴。刘老栓的腿快,能撵上兔子,这谁都知道;但王媒婆的嘴就不一样了,十句话就有九句是假的,你可千万不能当真呀。”后面抬轿子的老猴儿说:“明儿,猛一听,这名儿不赖,可谁能知道他是个流鼾水吐拢鼻子的傻二小。说着老猴儿就喊起那个当地流传的歌谣:
傻二小
割茅草
割了茅草喂骡子
娶个大脚老婆子
又会走
又会扭
又会绷花缭枕头
蛐儿双手捂了耳朵,由他们说去。蛐儿不听、不听,事已至此,只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硬着头皮往前走了。
在后面和老猴儿前后搭档的老喜说:“老奎呀,你们咋糊弄人家蛐儿呀,明儿本不是你们说的那个样子。这不,人家蛐儿在轿子里正哭呢。”老奎就改口说:“蛐儿呀,大叔俺刚才是咋给你说的?王媒婆十句话有九句是假的,可还有一句是真的。这一句真的刚刚好儿就让你给碰上了。明儿是个好小子。高高的个子,白白的脸,大大的眼。走路不飘不摇,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威威武武过小桥儿------”蛐儿一听就更没有了主意,哭得更加悲伤了。
洞房花烛夜,一个憨声憨气的声音说:“蛐儿,人都陡(走)了,我们躺(上)床对(睡)觉吧。”门外跟着一阵哄笑。蛐儿向好处想向高处想的心一下子跌落下来,悲苦地叫了一声:“老天爷呀,俺的命好苦呀!”泪水就哗哗地流淌下来。蛐儿在心里骂王媒婆,把女人所有刻薄难听的话全扣在了王媒婆的头上。蛐儿骂完了王媒婆又骂爹娘:狠心的爹呀狠心的娘,你们活得好糊涂。女儿糊涂是年岁小,你们可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呀!你们咋不向俺小姨打听打听呀------
明儿为蛐儿掀掉蒙头红,蛐儿泪眼紧闭。蛐儿不愿看到明儿流鼾水吐拢鼻子的傻乎乎的样子。明儿说:“蛐儿,你睁开眼睛,我是明儿。”蛐儿不理不睬。明儿又说:“蛐儿,你睁开眼睛看看。刚才是老猴儿藏在屏风后面捏着鼻子和你闹着玩,我已经把他们赶跑了。”明儿的声音清楚有力,蛐儿不敢相信。明儿用手为蛐儿擦去眼泪,蛐儿觉得那手温和多情,就放胆睁开眼睛。蛐儿看见了一个高大英俊的身影,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福气,就四处看着在屋里找着流鼾水吐拢鼻子的傻明儿。可屋里没有别人。蛐儿问:“你就是明儿?”明儿微笑着说:“我就是明儿。”蛐儿悲喜交加地叫了一声:“俺的老天爷呀!”就昏厥在明儿的怀抱里。
蛐儿洞房花烛夜和明儿一见如故,从此心中终日呼唤着一个亲切的名字——明儿,明儿,俺的明儿!心中就有了一个明亮的大世界。
蛐儿新婚燕尔,除去旧时衣裳,换上锦袍绣服,头发在脑后绾了一个大纂,配上金簪玉饰,在白家村、王郎、孟午这一带乡野就留下了一个无比美好的形象。人们都说王媒婆这一生说合了一百九十九个媒,就撮合了蛐儿和明儿这么一件美好姻缘。
蛐儿婀娜多姿,娇态芳容,俨然一个风流少妇。蛐儿有了一个如意的郎君,脸上终日挂着笑容,笑得自然,笑得美好绝伦,笑得脸上浮着一抹艳红的羞涩的光晕。明儿也就愈发的喜欢蛐儿。明儿带着蛐儿去邯郸城里的布匹商行,去村西废弃的砖窑里抓松鼠,去村北的沁河里抓鱼摸河蚌。
那天,蛐儿跟着明儿去沁河玩。傍晚的霞光洒满了沁河,波光艳艳,水流潺潺。蛐儿站在水边仔细看着趟在水里的明儿。明儿低头抓鱼,鱼没有抓到,礼帽却掉进水里。明儿拿起礼帽,甩掉水扔给蛐儿。礼帽旋转着沿着一条弧形轨迹飘过来,不偏不倚地落在蛐儿的手上。蛐儿把礼帽戴在头上。蛐儿戴上礼帽就显得英姿勃发,俨然一个英俊少年。明儿不再抓鱼,直了身子看定蛐儿。蛐儿笑着双手捂了脸,嘴里喃喃着:“不要你看,不要你看------”
明儿摸起一只拳头大的河蚌喊着:“蛐儿,你看,多大的河蚌!”蛐儿说:“就是,给我!”明儿说:“不给。蛐儿,你过来,过来,到我这儿来。”蛐儿脱了鞋,掂起旗袍小心翼翼一步一摇地趟下河水。明儿把水撩起来,便有沁河凉爽的水扑打在蛐儿的脸上。蛐儿转身便逃,逃了几步便站住,回转身来向后撤着,一只手挡着脸,嘴里欢快地叫着:“别、别、明儿,别------明儿------”
蛐儿手捧着明儿扔给她的那只墨绿色的大河蚌走回到河岸上时,就看见北边高高的河岸上站着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男孩子左手拿着一把羊鞭,右手揣在粗布上衣口袋里。那个男孩子凝视着蛐儿,蛐儿看着他时,他就不好意思地把目光转向一边,假装看着河水。后来,那男孩子从衣袋里掏出三颗石头,在手里玩得哗啦哗啦响;然后他把三颗石头一颗接一颗地扔向十多步以外水边的一棵芦苇。蛐儿看见那三颗石头,两颗擦着芦苇而过,第三颗命中,芦苇拦腰倒下,伏在水面随水流左右摆动,便觉得惊奇。蛐儿抬起头再看他时,他已消失在河岸的那边去了,人消失的地方传来两声清脆的鞭声。
蛐儿问明儿:“他是谁?”
明儿说:“咱们村的,名儿叫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