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二十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和自由经济政策的刺激,美国经济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50%,失业率从未超过4%,世界金融中心亦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的华尔街。
1920年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将美国的经济繁荣推向了顶峰。
1929年,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拥有汽车,汽车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石油、橡胶、化工、公路、汽车旅馆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事汽车相关产业、道路修建或摩天大楼的修建工作。
与此同时,经济腾飞、消费主义盛行让很多人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投机活动无处不在。人们开始消费信用购买昂贵的商品,他们认为没有分期解决不了的问题,房子、车子甚至股票都能借钱购买。于是,他们揣着从银行以十倍杠杆借来的钱,排着队进入股市。
随着股市的上涨,炒股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心。从1923年到1929年,道琼斯指数上涨高达500%,通过股票致富的疯狂情绪传播到了每个角落:从工人到农民,甚至连擦皮鞋的小童都会和顾客谈论股票,人们谈论着不知真假的炒股一夜暴富的神话。
这一时期被历史学家们称为“疯狂的二十年代”,但泡沫总是会破灭、该来的总是会来。
该来的总会来:恐怖的黑色星期四
1922年到1926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股票稳步走高,使大量资金涌入美国。1927年到1928年,大量散户进入股票市场,大量股票通过杠杆买入,投机者不断通过加杠杆迅速赚取了大量利润。1928年,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流动性下行,大量资金撤出,泡沫开始被刺破。
1929年9月3日,道琼斯经过短暂回调后冲高至381点,这是之后的25年内的最高点。
1929年10月,经历了十年大牛市的美国经济,仿佛在一夜之间崩溃了。10月中旬,股指从最高点回落了百分之十。10月19日到23日,股票市场交易量急剧放大,市场掉入暴跌-追加保证金-平仓卖出-继续暴跌的死循环中。
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被永远记录在美国证券史上。人们不计一切后果只求把手中的股票卖出,焦急的人们聚集在华尔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灰飞烟灭,交易员在证交所里怒吼,即使有银行家们联合救市,也止不住暴跌的趋势,美国股市崩盘了。
大萧条
美国股市的崩盘引发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美国进入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并很快从美国蔓延到了其他工业国家。
从股市大崩盘到1932年年中,美国经济陷入了加速下滑的恶性循环中:商品销量下滑——为消减成本而裁员——失业者丧失购买力——销量进一步下滑——更大范围的裁员。
在这场大萧条中,有10500家银行倒闭,八万多家企业破产,汽车生产下降95%,钢铁工业下降85%,房地产业彻底崩溃,1700万人失业,几十万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几百万人在街头流浪,美国经济基本停滞。
从胡佛到小罗斯福
经济大崩溃发生时,胡佛当上美国总统才六个月。他不愿向失业者发放救济金,因为他担心那会让他们变得懒惰而不愿意工作。当国会通过了一项2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时,胡佛否决了它,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称之为“滥用公共财产”。
1932年秋季,大约有200万美国人正在四处流浪,他们从一个州流浪到另一个州,他们的眼里充满着绝望。在城市里的教堂、医院、收容所和福利站,人们都在排队领取救济食物。需要救济的人越来越多,胡佛仍然无动于衷,他被称为“饥饿总统”。
在1932年的总统大选中,胡佛终于被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总统选举,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胡佛
为美国成功“续命”
1933年3月4日,小罗斯福宣誓就职,正式从胡佛手中接过已深陷经济危机泥潭的美国。他知道自己选择无多,他说:
“如果失败了,我就变成末代总统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
3月9日,他推动实施《紧急银行法》,对于有偿付能力的银行,要求尽快复业,由美联储基于银行资产给其提供流动性。
4月19日,他宣布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5月,他推动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紧急救济署。
6月,《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为900多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新成立的紧急救济署,以给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替代了单纯的救济,包括修建桥梁、铁路、机场、运动场、动物园、发电站、火车站和医院等。直到二战前,美国政府支出180多亿美元,在全美修建了近1000座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和医院。
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恢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在他第一任期即将结束时,美国国民收入已达到50%的增长。
但罗斯福的新政并没有解决“大萧条”的根本问题:失业率。二战前美国仍有9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所以,小罗斯福仅仅给美国续了一条命,真正让美国完全走出“大萧条”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出处:头条号 @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