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s》
近期看了个up主同传卡西的视频,姐姐是北大研究生出来的,搞了十几年同传/翻译。
在这个视频中,她分析了中国第一同传女神张璐给两会翻译的材料应该怎么用:
1. 不学难词,学能够学以致用的词。
张璐为人称道的就是对古诗词的翻译,不少翻译学子都背过她翻译的离骚……But,我们实际在什么场合会翻译到古诗词呢?
所以要学就学她的具体语境处理。
如熙熙攘攘,怎么翻,hustle and bustle 。
她和惯常思路翻译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哪?为啥这样翻?Up举了一个例子,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外媒提问时说,
“你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速…..”
提到在这里,多数人会用mention,背了十几年的单词儿这个意思一直就背的mention。
但张璐的处理是:
“You asked abou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这里用了更简单的ask,为啥呢?原来查字典可知,mention的英文释义为 say something about it, usually briefly.——通常指简短、随意的询问。但很明显外媒在这里不是简短、随意的问,而是有针对性的问,所以用ask在这里更合适。
你就说妙蛙种子妙不妙吧~
2. 不但要注重中译英的版本,也要看看翻译的版本回译的中文意思,做好意义对应,积累成自己的语料库,英中同理。
这一步我愿称之为直接封神,与普通的回译(有一个已经翻译好了的中英双版本,你练习中译英后,把自己的英文翻译和原翻译做比较)相比,这一步能够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相当于一遍材料学了两遍以上。
up还是拿熙熙攘攘举了个例子。
中文发言里的熙熙攘攘,张璐翻译为了hustle and bustle,你想想如果你遇到了其他类似熙熙攘攘的中文意思,比如热闹非凡、喧哗、人声鼎沸,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hustle and bustle呢?
同理,遇到hustle and bustle,你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中文的熙熙攘攘呢?
这样“喧闹、人多、公共场合、声音大”这个场景就和hustle and bustle 联系了起来,以后看到类似的语言场景就能调动起相应的中英翻译。
现在我慢慢有意识在训练这个举一反三的语料库积累办法,感觉掌握的都成了主动单词(自己能用的)而不是被动单词(大概只能认出来)的。
比如今早看到了一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给出的参考翻译版本是:It is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history that we understand the forces behind 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
我的笔记则变成了:
1.It is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history that
—以史为鉴,可以知/从….中,我们可以学到)
2.兴替
我:prosperity和change
参:rise and fall
类似场景—兴替/盛衰/涨跌(一对反义形容词)
这堆笔记里,精华就是标粗的那部分,这意味着一段静态学习材料被我主动加工后,成了自己语言库场景的一部分。
感谢up。
英语作为一门有弹性的语言,和讲究逻辑的数学不可一概而论,但在构建主动词汇学习时,数学中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的确能帮助我们事半功倍。
看嘛,人家能考上北大的,真的不只是多了智商、勤奋,对知识加工方法对不同也造成了吸收的差异。但人家愿意教,我们现在学会也不晚。
剩下的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坚持,
坚持比努力更重要。
撰文: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未来的口译译员。)
出处:头条号 @不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