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的中国芯片产业深度观察
川普又“朝令夕改”了。
4月1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悄悄”修改税则:豁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路由器等电子产品和零部件的进口税率,不受之前“对等关税”的影响。
也就是说,美国从各国进口以上产品时,关税将回到对等关税前的水平。对中国而言则是回到对等关税加征前的20%标准。
4月2日“解放日”的对等关税来势汹汹,美国向所有贸易伙伴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针对中国的关税也一度推高至145%。9天后,此次豁免对一系列消费电子产品“网开一面”。
根据道琼斯旗下Barron’s数据,这些豁免涵盖了2024年价值3850亿美元的进口产品,其中包括100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23%。智能手机占总进口量的9%,绝大部分是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占总进口量的7%。
这样看,此番豁免的大赢家自然是苹果、戴尔科技、英伟达、惠普和台积电,以及中国的“果链”和“PC链”相关公司。
隔了一天,4月13日晚,川普发声,指责媒体报道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偷偷摸摸”发布的豁免消息。他扬言“正在审视半导体和整个电子产品供应链”,好寻找可能的新关税。
上下级的“乌龙”有何内幕?此次豁免有何细情?豁免之后,清单上的半导体和“果链”“PC链”真的安全了吗?
加税,加了个寂寞?
4月2日,川普总统宣布了震惊全球的“对等关税”,当时对中国加征34%关税,对欧盟、越南、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印度、韩国、泰国、瑞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贸易伙伴征收20%到49%不等的关税。哪怕是最低税率,也高达10%。
几天后,美国暂缓对他国征税,对中国关税一度加至145%。在这一水平下,两国进出口贸易已经没有了“市场接受可能性”。
4月11日,“低调”的豁免政策颁布,主要豁免两部分产品:半导体产品和消费电子产品。说其低调,是因为川普没有公开发声,而是由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修改了税则。
4月2日,川普总统在首都华盛顿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该如何看待此次豁免政策?
首先,此次豁免政策里的半导体产品不是“新加进去”的,只是美国相关部门在执行4月2日的关税行政令。
半导体产品以及二极管、晶体管、光耦合隔离器等产品被豁免,是“早就说好的”。4月2日川普颁发关税行政令时就提到“豁免”此类产品,包括从中国进口的。该行政令第三条b条款存在一个“附件二”,是一份长达37页的表格,其中已经包含了此次豁免中提到的85411000到85429000类别。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作为负责执行关税行政令的部门,于4月11日对这一类半导体产品操作了标准公告程序。
其次,消费电子产品才是真正新增的部分,涵盖8471到85285200一共8个类别。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脑、服务器)、打印设备零部件、有线电话通信设备、无线电话通信设备、固态存储设备、数据存储介质、平板显示器,这些都是电脑和手机周边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果链”和“PC链”。
额外又加了一个半导体制造设备零部件,最大的可能是4月2日豁免半导体的时候列得不全,现在补进去。
如果说豁免半导体关税,是因为受《美国法典》和《贸易扩展法》约束,信息自由相关的通信设备和技术不能随意禁止进出口,那么“果链”的豁免,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是苹果公司,一旦关税实施,iPhone 16 Pro Max的价格恐怕要从1199美元涨到2400美元。
也可能是苹果公司CEO库克的关系“够硬”。他在川普就职典礼上捐赠了100万美元。有媒体透露,“对等关税”发布后,库克给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打了一次长时间电话。
作为“华尔街最后的希望”,贝森特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影响川普做出部分国家的“90天豁免”和此次消费电子产品豁免的“让步”决策。
豁免了,就安全了?
豁免并不意味着安全。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4月13日接受采访表示,这些豁免是暂时的,此类产品很快会被纳入“半导体关税”里,在一两个月内实施。
卢特尼克还不忘给川普“圆场”,他补充道,川普的做法只是先把这些产品“拿出来”,后面再放到别的“关税政策”里。
卢特尼克
其实,此番豁免有多种原因。比如,有的受关税行政令上位法的限制,像半导体,不豁免可能会被指责“违宪”,麻烦太大;有的是贸易额太小,像朝鲜、古巴、俄罗斯这些禁运国家,没有什么“油水”可捞;有的是要保护美国国内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公共健康的安全;也有的是已经被征收232关税,没必要再加征。
而对消费电子产品的豁免更像是给自己人——库克、黄仁勋等一定的缓冲期,好让他们抓紧时间减少损失。就像库克,连夜包机往美国运iPhone。
接下来的“半导体关税”,很可能类似232关税。
川普是232关税的重度爱好者,2018年第一任期时对钢铝加征了232关税。2025年3月又对进口汽车和部分零部件加了25%的232关税。因此,他再次利用232条款把中国主导出口、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商品纳入关税清单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川普总统此前宣布的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4月3日正式生效/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232关税是《贸易扩展法》第232条的简称。根据法条,美国总统可以对威胁国家安全的进口商品征收232关税,而且没有明确的税率上限,想拉多高就拉多高。
比起主打“国家产业政策”和“不公平贸易”的301关税,关注“国家安全”的232关税显然更符合川普的胃口。301关税一旦实施,很容易被相关国家上诉到WTO以解决争端,而232关税在WTO规则的灰色地带,虽然232关税措施已经被WTO争端解决机制裁定违反多边贸易规则,但诉诸“国家安全”就相对容易绕开。
“我们领先,也绝不让他们赶上”
从长远看,美国的技术遏制战略并不会停止。
2023年12月,时任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明确宣示了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与战略意图:“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在先进半导体设计领域也持续领跑,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领先中国几年,也绝不会让他们赶上来。”
技术遏制战略从2022年开始布局,系统性地限制中国获取人工智能与先进半导体技术。在拜登政府执政末期,美国商务部接连发布《外国直接产品规则》《人工智能扩散框架》《代工厂尽职调查规则》等一系列管控措施。
川普第二任期开始后,这些管控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川普一上台便扬言,“识别并消除现有出口管控中的漏洞,尤其是那些使战略商品、软件、服务和技术转移至战略竞争对手及其代理机构的漏洞”。
当地时间2025年1月20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川普宣誓就任第47任美国总统并发表就职演说
虽然管控办法已经“补丁摞补丁”,美国政府还是不满意,2025年初“深度求索”的火爆更加重了美国的不安,因为该大模型采用英伟达A100和H800芯片训练。
堵截只靠自己不行,美国认为管控局面的最大挑战来自盟友。特别是荷兰、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依然控制着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价值链中的关键点,这就使美国的单边行动效果不佳。因此,美国又生一计,拉着别国一起出口管控。
按照现有的多边出口管控架构,美国的盟友可没有美国那么“狠”。多数盟国的管控体系基于传统的多边协议,主要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缺乏灵活性。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并引发保护主义进一步头,欧盟方面将采取反制措施/ 新华社发
以《瓦森纳协定》为例,该协议需要所有参与国一致同意才能修改管控清单、添加新物项可能需要长达三年时间,且该协议明确禁止针对单一国家的管控。
由此来看,美国政府的下一步可能是督促盟国出台出口管制政策,和己方的政策形成配合。但这一难度极大,制定政策三要素法律权力、执行能力和政治意愿缺一不可,其他国家显然难以没有必要耗费巨大的政治成本做亏本的生意。
此番关税战也是针对中国供应链弹性和韧性的极限测试,长期看,中国依然要做好扩大内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准备,短期看,给外资企业更多的保障也将起效。
撰文:荣智慧
出处:头条号 @南风窗N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