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8 月 10 日收到的消息 ‣ 送儿子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一辆崭新的特斯拉停在公园的帐篷旁。车门打开,一个背着书包的十二岁男孩走出车门,脸上没有一丝不安,朝我们挥手后,钻进蓝色帐篷里,拿出一个保温饭盒。
那一刻,我问自己:“这就是美式贫困吗?”
速度、成本、技术、优先级、选择——这些词在我脑中翻滚。就像旧金山的电车,咣当一声,撞击着我对“贫困”这个词的旧有认知。
儿子告诉我,那个男孩的爸爸是程序员,妈妈是瑜伽教练。他们拥有股票、退休金,还有一辆价值八万美元的车。但他们还是租不起房子,于是选择了帐篷,选择了公园,选择了这种“临时”的生活方式。
我想起上海的弄堂,那些挤在十平米里的一家四口,他们是否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贫困”?这里的“贫困”穿着设计师衣服,开着电动车,用着最新iPhone,只是没有屋顶而已。只是没有屋顶而已。
旧金山教会了我什么是“相对贫困”,什么是“结构性矛盾”,什么是“生活成本”。
房租八千,工资一万,中间的差额就是“自由”的代价。
我看着那个男孩从帐篷中走出,整理好校服,梳理好头发,若无其事地走向学校。他的步态轻松,眼神清澈,仿佛住在帐篷里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战乱中的日子,我们也曾“居无定所”,也曾把“临时”当作“永久”。但那时候我们叫它“逃难”。现在他们叫它“生活方式”。
语言的力量真是奇妙。同样的境遇,不同的表述,就有了不同的“尊严”。
我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家星巴克,里面坐满了拿着笔记本电脑的人,他们看起来都很忙碌,很重要,很“成功”。但谁知道呢?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今晚也要回到公园里的帐篷。
这就是旧金山的“魔幻现实主义”。
科技、金融、创新、进步,这些词在这座城市里闪闪发光,就像那些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但光芒背后,总有阴影。
那些住在帐篷里的程序员,那些开着特斯拉的“无家可归者”,那些用iPhone点外卖但没有厨房的“数字游民”,他们重新定义了“贫困”这个词,也重新定义了“富有”。
我想起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但在这里,天地已经被房地产商瓜分完毕,生民的命运被算法和市场决定。
那个男孩的父母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适应,选择了在夹缝中生存。这或许也是一种“智慧”,一种我这个从旧世界来的人,需要重新学习的“智慧”。
雾散了,阳光洒在柏油路上。我牵着儿子的手,继续往前走。心里想着那顶蓝色的帐篷,那辆白色的特斯拉,还有那个若无其事的男孩。
这就是2025年的美国梦吗?也许是的。也许这就是新时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现代版本。只不过广厦变成了帐篷,千万间变成了一顶。但梦,还在。
综合自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