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代DVD标准的战场上,中外企业对于如何去建立标准的路径判断大相径庭。
汪若菡/文
关于新一代光盘技术标准的战争,在国际和国内是两场看上去性质类似,而量级完全不同的战役。
在国际上,Sony倡导的蓝光光盘(blue-ray disc)和东芝主导的HD-DVD已经上演了三年标准大战。Sony除了抓住飞利浦和松下这两个铁杆外,把日立、先锋、Samsung 、LG、夏普、汤姆逊、苹果、戴尔、惠普这些国际巨头都拉入了蓝光阵营。HD-DVD的阵营中虽然只有东芝、NEC、三洋这三家主导企业,但Microsoft与Intel反蓝光的态度却举足轻重。国际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不光是技术的竞争,而成了牵扯全球100多家制造商立场的商业问题——此役结果将决定哪些公司将从新技术中获得商业霸权。
相比之下,国内的下一代DVD标准之战则和产业链大规模整合还没发生太大关系,它目前还深陷于“谁出卖了中国企业利益”的口水战里。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在2005年2月公布了“高密度激光视盘系统技术规范”,所谓“高密度激光视盘系统”,指的就是EVD。就在EVD被“钦定” 为国家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之后不到8个月,负责研发该技术的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就因为向英国NME公司交叉转让69.09%股权,而被曾经的亲密战友——唯一的EVD内容提供商金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指责为“出卖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看上去更像是由于利益纠葛引发的恼羞成怒。
不过即便没有这个转让风波,EVD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上海信息家电行业协会在EVD被扶正后不到2个月,就将HVD联盟上报的“HVD视盘机通用规范”确定为联合性企业标准。加上之前就已经量产的HDV,在国内就至少有3个与新一代高清技术有关的产业联盟在彼此对峙。
在这两场看上去殊不相同的战役里,无论是为媒体所津津乐道的HD-DVD阵营中的派拉蒙影业倒戈蓝光,Microsoft宣布支持HD-DVD,还是国内EVD标准和其他技术大打口水仗等等的花絮,至少道理是一样的——谁能更好地整合产业链,获得业界的支持越多,谁就越可能获胜。
哪一只手更有力
新一代DVD的中国标准诞生于1998年国家的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化最好,也是最先经受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之痛的行业。和VCD不同,DVD一开始就是一张国际牌,国际企业一打喷嚏,国内市场就遭殃:先是由飞利浦、Sony和先锋三大技术开发商联盟组成的3C发难,导致中国DVD在欧盟海关被扣,后有6C迫使中国企业向其支付每台4美元左右的专利费,再加上其他国际DVD专利收费大军的进逼,导致DVD产品价格上升,出口增长势头受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组织国内影碟机企业成立了中国数字光盘联合体,并在联合体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实体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阜国自一出生起便携带项目公司的DNA,它的目的就是研发新一带DVD标准,以拒国际巨头势力于国门之外。当时大家的如意算盘是,新标准一旦诞生,遵循新标准制造的下一代DVD产品如果要兼容现有DVD的话,中国厂商只需像过去一样向国际巨头交纳这部分专利,而其他的专利则掌握在阜国手中。阜国的所有股东都是国有企业,大多是家电企业领头羊,能够间接地掌握标准,也就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到时凭借专利价格和成本上的优势,它们至少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有了一争短长的机会。
和往常一样,国家有形之手的推动既有力量集中的优势,也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问题。这一点让EVD标准从一诞生起就经受着他人的指责,即这个标准从技术上看缺乏前瞻性,是短视和闭门造车的,至少是应景的。哪怕是有着行业推荐性标准的光环也无法使之顺利地市场化,更不要提与国际两大阵营的对抗。
有专家指出,EVD在技术上的软肋一个是光盘容量,一个是编码方式是MPEG2而非更新的MPEG4,假如把这个标准向MPEG4和光盘容量更高的方向推进,标准的稳定性很成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DVD的标准在这十年里,盘片的标准基本没怎么改过。” 事关技术标准的第一属性是物质性,所谓的“物质性”,不但要符合技术发展的方向,也要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而这一切不完全是国家认证或者企业联盟推荐能解决得了的。EVD的持有者阜国在后来用69%的股份与英国NME公司约40%的股权及850万美元资金的交叉转让,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部分原因是一些人认为这件事佐证了他们的观点——该标准的一部分技术经过不到一年就要进行更替,说明了它的不稳定,而阜国急着进行与外资公司的并购交易被认为是市场化程度不够导致资金紧张。
虽然同样“中国生产的”的HVD和HDV在技术上并不比EVD高明,但是靠市场而不是政策生成的它们自认为初步过了市场无形之手这一关,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HDV阵营的生产商凯诚高清说HDV在2005年的出货量会接近100万台;HVD联盟主席张学斌宣称HVD的用户已经超过100万。
不管怎样,尽管在和EVD在竞争行业推荐标准的比赛中因为种种原因败落,HVD技术持有者晶晨公司与控制HDV的凯诚高清把“市场”挂在了嘴边——即谁获得的市场越多,谁就越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标准。“我现在不打算再说别的了,” 凯诚高清CEO任为民在经历了为期一年的三方口水仗后简洁地说:“我们2006年在市场上见。”当然,他所说的市场,是指在国际上蓝光与HD-DVD两大阵营尚未见分晓的情况下出现了产品和攻势空隙的中国。
另一场战争
中国企业所能赢得的一些喘息机会,更多来自于蓝光阵营和HD-DVD的对峙。但是相对于中国DVD标准们急着在“圈制造商的地”和“搭政府的车”这两个问题上的短兵相接,甚至竟然因为无法独揽利益进而在合作伙伴内部恶语相向的时候,那两个立足于全球的标准角逐的焦点却完全不同。实际上,他们进行得更像是一场牵动整个产业链条的、“空地一体化”的战争。
进入2005年的10月份,全球涉及电子产品生产的巨头,以及好莱坞各大影视巨头都进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蓝光超前且价高,HD-DVD相对性价比好,这是对这两项不同技术标准最简单易懂的描述。虽然双方都很清楚,消费者只容许一个标准的存在,但是所有的接触最终都不欢而散,原因很简单,双方互不妥协,Sony坚持统一后的DVD标准要基于蓝光架构,而辅助东芝的HD-DVD数据格式;东芝却希望新一代DVD标准能够基于HD-DVD架构,辅助Sony的蓝光数据格式。
不少人认为,下一代DVD商业机会的决定性意见,只缘自7家好莱坞巨头:哥伦比亚、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环球影业、米高梅公司、Disney的七张选票。因为光有碟片和机器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片源和内容,一切载体上的创新都是空谈。事实上,内容、技术、渠道,这是一条一体的产业链。而标准的较量,其实就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力量的对比和较量。因此,两大阵营对各自产业链的整合是胜负的关键。
由于哥伦比亚与米高梅隶属Sony,自然支持蓝光,Disney也一直是蓝光的坚定支持者。而20世纪福克斯的态度在蓝光标准发布伊始,最早加盟蓝光联盟,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明确选定格式。事实上,福克斯的态度是观望,它甘愿被笑称为墙头草,站在蓝光一边,却也参与DVD论坛(HD-DVD就是DVD论坛的方案)。因为和东芝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华纳一直是HD-DVD最坚定的支持者。派拉蒙和环球影业也是HD-DVD阵营的一员。在2005年10月之前,双方算是势均力敌。
2005年10月初,派拉蒙影业倒戈蓝光,紧接着陷落的是华纳兄弟,这家下辖新线影业与HBO的公司在10月8日也走了蓝光路线。业内人分析,是Sony旗下的下一代游戏机PS3将装载蓝光光驱的渠道力量,让派拉蒙影业和华纳当了“叛徒”。这是蓝光链条里在渠道上最为强大的武器,也很有可能成为蓝光一统江山的契机。但也正是Sony的PS3优势,让想在下一代游戏机中占领市场的比尔·盖茨因此震怒。他与Sony新任CEO斯丁格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因为意识到Sony的PS3将是Microsoft下一代游戏机Xbox360的最大威胁,盖茨奋力阻止蓝光胜出的理由很简单,HD-DVD标准易于用户将光盘中的内容复制到计算机硬盘中,而蓝光所采用的机制,阻止了用户将流媒体内容拷贝到Xbox 360游戏机上。Microsoft作为一个通往消费者的强大渠道,对HD-DVD的支持是举足轻重的,它的态度给未来的DVD之战带来了更多的变数。
尽管仍旧对峙,蓝光和HD DVD阵营并没有放松入侵的计划。松下公司计划开始试生产双层蓝光光盘的样品供行业检查,目前生产线的成品率已达到80%以上。HD DVD阵营的支持者东芝方面则透露,HD-DVD在2005年年底就将正式大规模启动日本的HD DVD市场。这两个阵营都计划在2006年年1月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举行促销活动。
内容瓶颈
2006年1月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传来的消息,对于正在寻找国家标准防身的中国企业而言,有可能是战争的序曲。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整合产业链,成为了中国这三个技术能否顺利赢得一些存活空间的关键。
晶晨与凯诚高清不但达成了“HDV与HVD相互兼容”的协议,而且开始花大力气整合自己的产业链。HVD的产业联盟的成员已经全面覆盖了包括内容、芯片、整机的企业25家。这25家包括了创维、TCL、康佳、长虹等。HDV阵营通过授权技术和直接投资方式控制了东莞的生产企业和一些规模各异的视音、视频解码领域企业,还与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建立了联盟。
从目前的状况上看,内容有可能成为国内技术标准持有者产业链上的最大瓶颈。无论是在节目源问题上得到中国文音像出版参与的HVD,还是收购了两家音像制品公司并声称要和百信数字公司等合作伙伴陆续推出大片的HDV,都是如此。
情况稍好的EVD则吸引了地产商张宝全的注意。让张动心的并不是一年100万—200万台的高清碟机市场,而是通过该技术推广自己在全国的数字影院。张宝全旗下的今典集团与阜国成立了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来解决EVD的片源、发行和数字院线推广。但是因为一切都刚刚起步,金典数字影院的内容和视觉效果能否满足观众,甚至是金典是否可以在自己不拥有任何片源的情况下,空手抓住国际电影巨头们,保证影片源源不断,这本身还是悬案。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所有国内DVD标准对内容商的掌控显然无法跟国际对手相比,尽管对方一直以来都面临着非正版的风险。
国际巨头们这种几乎是压倒一切的优势让国内企业开始动别的脑筋。10月,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向国际DVD论坛工作组提交了提案,他们开发出了基于HD-DVD标准的一些技术,试图参与到对HD-DVD标准制定的讨论里去。光盘中心提交的是有关导航和调制码的技术专利以供讨论,其中调制码方面已经通过了论坛工作组的技术认证。“我们想的是从一开始就参与到HD-DVD标准的制定里去。”中心副主任陆达说。他的想法是,如果能从根上就把中国企业的专利放入HD-DVD标准,一旦得到大规模应用,至少中国企业能分得到这个利益大饼里的一小部分。
“事实上我们参与的时间段已经偏晚了。”陆达说,“我很纳闷的是,中国企业似乎压根就没想到从标准的制定上就跟国际厂商开始博弈。大家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在国内互相掰手腕。”
事实上,就像陆达纳闷的问题一样,国内关于新一代DVD标准的讨论或许是过于狭窄了。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娱乐产业有两个趋势,一个是高清,一个是互联网。“如果只想生产一台能看高清碟片的机器,那压根和未来的技术趋势没什么联系。”也正是因为这样,凯诚高清的任为民开始不再提DVD标准,他开始逢人就谈自己的新产品,一个有上网功能的IP-HDV和一个网络电视台,后者因为引入电视节目,在内容上也姑且算是一种开源。
“他们对于如何去建立标准的理解是有偏差的。”HD-DVD组织内的一位高层曾经对中国几种DVD标准作出过这样的评论。在他看来,在全球整合产业链条上的所有资源是最关键的一步,“中国市场当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但是你觉得全球市场不是更加诱人吗?”
相关报道:
标准游戏的潜规则
通信企业标准谋略
下一代DVD标准:整合的战争
数字家庭标准之争:联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