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海涛
北京报道
“在进一步检测结果落实之前,先暂时停止销售那6个型号的数码相机。至于有关退货的规定,Sony还没有详细、具体的措施,也尚未考虑实行召回制度。”
12月16日上午,Sony(中国)有关人士就数码相机质量事件对本报做出上述回应。继日系数码相机CCD事件之后(详见本报10月22日《日系数码相机遭遇质量危机 用户呼唤召回制度》),Sony数码相机今年在中国已经第二次遭遇质量事件。
本月13日,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检验中心”)公布,Sony有6个型号的数码相机质量不合格。与此同时,浙江省工商局责令Sony停止销售此六款产品,并予以立案调查。
当天下午,Sony(中国)做出正式书面声明,对检测的结果提出异议。声明认为,“目前相机行业发展迅速,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在市场上并存,一些测定相机产品的指标也存在差异”。
据了解,此次出现问题的6款相机,有两个型号由上海索广(Sony与上海广电的合资企业)生产,其余4个型号由Sony电子(无锡)生产。
“昨天,上海索广的人已经过来了,表示完全赞同我们的检测报告,并且已经在浙江省工商局的报告上签字了,表示同意。”15日上午,检验中心主任周刚告诉记者。
记者致电上海索广总工程师叶奕贵,他的回答是:“以Sony统一的声明为准。”
15日下午,Sony发表第二次声明,但态度与第一次大相径庭。声明表示,尊重检测的结果和浙江工商局采取的措施,在检测结果进一步落实之前,暂停该6款数码相机的销售。
据记者了解,苏宁电器北京公司在14日就将Sony的所有问题产品撤下了货架。“按照法律、法规,(Sony)应该接受退货。”浙江工商局的一位人士说。
“在加入WTO以前,我们对数码相机的检测非常严格;而入世以后,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放开,生产厂家能逃则逃。” 检测中心副主任金丹告诉记者,浙江工商局发现市场上数码相机良莠不齐,于是展开了抽查检测。
据周刚介绍,检验中心对于数码相机质量的检测,共有31个检测项目。对每个项目的检测,按缺陷严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分为A、B、C类。根据数码相机的行业标准,出现2个B类或3个C类就要被判为不合格。Sony的6款问题产品获评3个B类,1个C类(液晶屏亮度项为C类)。
据记者了解,目前数码相机的行业标准是JB/T10362-2002《数码照相机》,由原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12月颁布实施,属于行业推荐性标准。而国家标准由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起草,于2004年5月份提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到现在仍处于“待批状态”。
上述Sony人士质疑,在国家标准出台前,一种推荐企业采用的行业标准,能否用以强制约束企业的行为?
“检验中心是依据上海索广的企业标准来检测的,因为上海索广的企业标准已向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但那两款产品的质量是没达到它自己的企业标准。”周刚告诉记者,另外四款产品因Sony电子(无锡)提供的企业标准则不完善,所以检验中心参照的是行业标准。
“尼康、卡西欧、奥林巴斯、富士、理光的数码相机都符合各自的企业标准。”金丹说。
检验中心的官网还公布了2004年4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的数码照相机产品质量检测合格公告。奥林巴斯(北京、广州)获评合格的产品最多,为16款;其次是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为14款;紧跟其后的是柯尼卡美能达光学仪器(上海)和卡西欧(上海),均为13款。而上海索广只有两款。
据CBI Research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Sony、佳能和富士等日系品牌占据了中国68.2%的数码相机市场;美韩品牌如柯达、Samsung 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16.7%;联想等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不足5%。
赛迪调查预测,2005年下半年,Sony在中国数码相机领域的老大位置可能将被佳能夺去,佳能的份额预计为22%,高出Sony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