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师培养结构性问题突出
孙智沈阳报道
软件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省软件产业的“瓶颈”。
记者日前从辽宁省信息产业厅了解到,目前,该省缺少高级软件工程师约5000人,缺少普通软件工程师约4万人,在数量上凸显缺口的同时,人才培养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十分突出,位于沈阳市三好街的一位民营软件公司老总对记者坦言,他的公司宁愿用自己培养的高中生程序员,也不愿意要一些眼高手低的大学生。
为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辽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软件产业是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先导行业,有关经济学家已经将一个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好坏定位于事关该国在国际舞台拥有多少话语权的高度。中国软件产业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软件产业的规模已达到10年前的25倍,预计今年软件产业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辽宁省的软件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形成于90年代中期,近几年逐渐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省现有软件企业474家,软件研发人员3.2万人,2003年全省软件销售收入达到105亿元,2004年达到150亿元,软件业的发展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结构性人才缺失,职业化人才队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辽宁软件企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短板”。
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振兴方向,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它的第一资源就是人才,从美国硅谷、印度乃至中国台湾新竹地区软件业高速发展的经验来看,无不较好的解决了人才的问题。从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辽宁省相继成立了10所软件学院,招生规模1.4万人,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软件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开发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与飞速发展的软件业不相适应,学校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两层皮”现象,一方面学校在竭尽全力地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却痛感人才的匮乏。同时,软件企业大量需要的类似于初级程序员这样的软件“蓝领”,月薪3000元招聘一名初级程序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为了解决软件人才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差距,此前辽宁曾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软件人才的若干规定》,旨在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组织省内软件人才骨干教育培训机构力量,依据本省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全国率先启动软件工程师高级职业教育(SEACE)计划;辽宁省还专门成立了辽宁省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统一负责IT行业人才培训工作。
辽宁省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主任李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软件专业人才职业教育方案,按照统一的培训内容,开展专业化的职业训练,培养一大批满足软件行业发展的国际化、实用型软件职业人才,将有利于促进辽宁省成为软件人才大省乃至软件人才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