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lcomm 营销高级副总裁杰费里·贝尔克(JEFFREY K.BELK)
移动WiMAX不见其踪
根据定义,WiMAX有两种标准。一种标准用于“固定”,另一种标准用于“移动”。固定标准已经在西班牙开始进行互通性测试,目前还在发展,很有可能会于WWAN网络的回传(是从基站到核心网络的链路)以及一点对多点的应用。这个市场的确存在,但即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个市场也仅仅是整个移动无线标准市场的一个细小组成部分。因此,该标准落脚点还是802.16e标准—一种移动标准的衍生物。
原先预计,WiMAX的移动标准可在2004年晚些时候定型,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定下来,也因此引发了很多对其推迟原因的谈论。在WiMAX移动标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怪异现象,WiMAX论坛和供应商们对“移动WiMAX”的真实数据三缄其口就是怪异现象之一。
韩国案例说服力不足
一心想继续推动技术向前发展的的韩国人推出了一款变体WiMAX,定名为“WiBro”。Hanaro在韩国占有频段,部署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并推出了WiBro网络。他们真的达到了WiMAX人士宣称的“50公里75Mbps”的水平吗?不,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达到了1公里-2公里,500kbps-2Mbps的水平。Hanaro公司刚将其频段还给了韩国政府(韩国三张WiBro许可证分别发给KT、SKT和Hanaro三家运营商,后来Hanaro退回了WiBro许可证)。
WiBro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是它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
因此,这里的关键是WiMAX的支持者甚至不能在理论上说服人们。在2007年/2008年预计实现的WiMAX可以和在2004年/2005年实现的3GWWAN(无线广域网)相对比,甚至无法以使用20MHz待定频段的理论系统的性能与使用更少频谱的3G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
“只传输数据”的尴尬
除了有专业用途的行业应用之外,专门的无线数据服务公司还进行了一些宝贵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化为乌有。
2005年夏天,在按使用收费的无线上网热点领域,一家实力强大的面向全国的无线上网热点服务提供商终于公布了一些用户数据。他们宣布,在为全国范围内数千条用于支持无线上网热点的昂贵的T-1接入线缆付费的前提下,他们的每月无线上网人次达到了100万。用户访问时长一直在增加,已达到64分钟。这也就意味着,经过几年的推广之后,在他们网络上的付费Wi-Fi使用时间已达6400万分钟。让我们将这种情况与语音服务比较一下,在美国,每月有1.75亿以上的用户,月使用时间超过750分钟。这就是说,每月使用总时间超过1270亿分钟。在美国(或其他地方)很难找到有关WWAN(无线广域网)数据卡或WWANPDA使用情况的数据,但是我敢说,其实际使用时间远远超过全国最大的Wi-Fi运营商每次64分钟的使用时长,大体的比率是2000:1。
所以,WWAN有执行一定标准的厂商、有规模经济、有每天都在摊销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在美国,在Verizon Wireless的EV-DO系统上无限量使用WWAN的费用每月不到60美元,在日本,KDDI(EV-DO)和DoCoMo(WCDMA)的包月价格都是40美元。以美国为例,在Sprint-Nextel、Cingular和Verizon Wireless等公司部署了国内网络以后,价格还会持续下降。
WiMAX的支持者们对城区及其他地区和乡村的信号覆盖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清楚的解释。他们对规模经济和知识产权制度方面也只有模糊的描述。无论如何,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没有任何“只传输数据”系统的实例可以说明其经济上的可行性,也没人讨论过,如果WiMAX的支持者开展语音服务的话,怎样才能渗透到一个每年增加近10亿台设备的价值链/无线生态系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