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风险投资,他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已发生巨大改变。他们从对概念和未来的预期的关注转为对市场和利润的关注。
近两年获得风险投资青睐的博客,目前仍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盈利模式。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5月17日,博客交友社区51.com宣布,最新获得第一期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上市公司。这笔投资来自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下称:红杉资本),根据双方最初的协议,红杉资本将分两期把总计约1.5亿元人民币资金注入51.com。51.com同时宣称计划在三年内拥有5000万用户,成为市值5亿美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年利润在2000万美元以上。
两个月之后,7月18日,敏思博客上出现一则不到300字的社区公告“由于财政上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敏思博客社区管理处决定:自2006年8月1日起停止系统运行。为了避免广大用户的损失,请大家互相转告,尽快备份自己的文章,另寻可靠可爱的博客网站,继续你们的博客生涯。”据最新消息,敏思博客从发出接受投资意向开始,已经有20多家互联网和投资公司发来了要约。
看是两条毫不相关的新闻,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商业模式以及成长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企业的前景却相距甚远?是一种必然的宿命选择?资本在他们的成长路径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目光由概念转向利润
从整个IT行业来看,风险投资(以下简称V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同样也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推动。在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热潮中,张朝阳挟Intel、IDG等资本创建了Sohu,掀起了中国网络行业风险投资的浪潮,也掀起了IT行业风险投资的狂热时期。回顾当年网络行业的风险投资,能列出一大串长长的名单,Sohu、 Sina、Etang、Elong、Ctrip等。
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以后,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的急剧下降,互联网行业的泡沫也逐渐开始破灭,整个互联网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险投资也因此沉寂下来,但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人士并没有停止寻求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和盈利模式。
在2002年3月份,Elong开始宣称盈利,尽管Elong是最早开始宣布盈利的国内互联网企业,但在此之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有不少开始盈利了。
2003年11月21日,Yahoo!Hong Kong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收购3721网络软件有限公司,作价1.2亿美元。
2003年11月25日,Sohu花费2050万美元从网龙集团收购17173.com全部股权,支付1600万美元并购focus.cn。
2003年12月9日,纽约,携程旅行网Ctrip.com(股票代码:CTRP)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日涨幅高达88.6%。
而2004年互联网行业一连串的风险投资、股权风险投资、并购以及IPO事件无疑又使得人们开始认为互联网的春天再一次回来了。
毫无疑问的是,经过当初互联网激情之后的风险投资家们开始反思,也开始由激情变得冷静理智了;而VC们也开始对中国的市场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VC,他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从对概念和未来的预期的关注转化为对市场和利润的关注。因此,正在开始盈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逐渐获得了众多VC以及战略投资者的青睐,众多互联网企业也在资本市场开始了他们的翻云覆雨,特别是在风险投资市场。经过长达5年的调整后,VC发起新一轮出击,用他们锐利的眼光捕捉着每一个潜在的机会。慧聪、Tencent、互联网企业等一批具有创投资金背景的企业快速实现海外上市,一度使中国本土以及看好中国企业的外资创投热血沸腾。在表1中我们详细列出了近期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险投资情况。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向前发展。对于新一轮风险投资热潮,除了总量数据之外,具体的个案也许更能证明外资创投的热情。2003年下半年以来,华平、凯雷等投资巨头相继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千万美元级的大额投资频频出于外资之手;以往在中国很少见到的3i, NEA, Accel Partners等外资主流创投机构接二连三地参与了在中国的投资。
海外上市成重要退出方式
国际上通行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主要有IPO、股份转让、并购、回购、场外交易、清算或破产等。
从中国的现行政策上来看,以上几种退出方式在中国于2003年3 月1日起实施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中只是部分地涉及,而且规定过粗、缺乏可操作性,亟须完善。比如,《公司法》对于公开上市的标准要求非常高,而大多数风险企业通常无法满足上市标准,因而其股份无法上市流通;再比如,《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第34条规定,投资者可以“将其持有的所投资企业的部分股权或全部股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但规定过粗,还是要受《公司法》的制约,《公司法》第35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自由转让出资的条款对风险投资的退出形成明显的障碍。
在种种退出方式中,本土VC可以选择的只有少数的几种,由于人民币和美元兑换的限制,本土VC很难做公司海外上市项目,直接退出的方式就只有股权转让、并购等,海外VC可以选择的退出方式则是较多,不但可以将投资的公司实现海外上市,从而直接退出,而且还可以配合国外大的企业,实施战略收购。从实践中来看,风险投资以境内IPO 退出的方式所占比例很小,股权协议转让方式的退出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形式,占到所有退出项目的80%以上。比如,集富亚洲去年3月份在新加坡宣布,Yahoo!(Hong Kong)公司与内地首家提供互联网中文关键词搜索服务的机构3721公司达成收购协议,3721公司以1.2亿美元身价被Yahoo!公司收购。集富亚洲作为3721的第二大股东,在卖出所持有股份后,便完全退出3721的业务,实现了风险资本的退出。
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创投机构共完成了36项退出,退出总金额超过2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的退出总额。其中,以IPO的方式退出为11项,占退出总项数的30.56%。但就退出金额而言,IPO对总的退出金额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退出方式,贡献比例高达74.17%。此外,上半年共有9家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分别在美国、Hong Kong和新加坡上市,尽管部分VC还未能马上实现退出。
“新欢”博客前途未卜
在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网络热点相继冷却后,博客近两年开始获得风险投资商们的青睐。
2003年初,Google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商Blogger.com,上市后市值迅速超过500亿美元。
2004年7月,博客中国获得第一笔风险投资,SoftBank亚洲投入不到100万美元,约占博客中国10%的股份,还有其他几家天使风险投资约占10%股份,博客中国管理层绝对控股。
2004年7月,中国博客网也获得了来自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投资金额没有具体透露。
2004年10月BlogBus与维众中国确认了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手续。维众中国初期投入约20多万美元,占BlogBus较少股权。
到本文开篇提到的2006年5月17日,博客交友社区51.com宣布,最新获得第一期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的偏好已经开始转向博客,获得投资基金的博客们貌似健康地发展,未有资金来源的博客们路则走到尽头,面临结束。但是手中握有厚实的美元的博客们,概念上仍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盈利模式,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许多靠一个创意获得风险投资大笔资金的互联网企业家们而言,从实际上解决企业盈利问题,除却那些口号似的宣言,才是延续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