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技术研发出现新突破,且总体规模也不断扩大
高骥远
事实证明,中国通信制造企业正向高质高效迈进。信息产业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继续增长,累计完成营业收入8548.7亿元,上交税金22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于06年无论是在企业规模、盈利状况,还是出口额、纳税额方面,均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利润和营业收入实现同步增长
总体上看,今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且总体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据信息产业部12月2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1至10月份,百强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8548.7亿元,同比增长18%;上交税金227.8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上交税金前三名的企业分别是Huawei、海尔及ZTE,而TCL集团、联想控股、美的、海信集团、比亚迪、华强、北大方正则分别列在纳税榜的四至十位。
据统计,上述十家企业在今年前十个月共上缴税金132.6亿元,占电子百强企业上缴税金总额的58.2%。此外,赛格、熊猫、中天、浪潮、万宝、同方及上海贝尔等38家企业上交税金均超过1亿元。整体上看,大企业仍是本年度的纳税大户。
与往年相比,百强企业今年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盈利水平均有所提升。前十个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49.7亿元,同比增长5%,两年来首次实现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同步增长。同时,多数产品销量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中,彩色显示器、电冰箱、光纤、光缆及计算机等产品的销量增长最为明显。
数据显示,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也是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实现经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今年1至10月,百强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289亿元,同比增长28%,出口交货值总额前三名的企业分别是Huawei、美的以及长城科技。
而在此前的2005年,由于受到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不高等因素影响,去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利润一度下滑高达42%。对于06年电子百强所取得的成绩,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坦言:“来之不易。”他认为,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电子百强已经挑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大梁,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有专家认为,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经建立起与国际大型通信公司一样的研发体系,并且在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研发人员在总人员中的比例等指标上均与国际通信公司比例相当,这为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中国通信制造行业的ZTE、Huawei为例,他们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10%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
从2001年起,Huawei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年均超过30亿人民币。目前,Huawei在职的研发队伍人数有13000多人,而在研发3G上,他们累计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60多亿元,参与的研发人员多达6000多人。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拥有超过2000人的研发队伍,这是确保锁定和引领前瞻性、原创性研发的重要依托。每年销售额的8%-10%作为下一年的研发投入,并根据相应需要,建立专属的研发中心。
武汉烽火公司承担了中国从“六五”到“十五”计划、“863计划”光纤通信领域的绝大部分重点课题。截至目前,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283件、国际专利16件,已获中国专利98件、美国专利2件。这其中90%以上的科研成果均已转化为产品。
在技术最前沿的3G领域中,由大唐提出的TD-SCDMA标准,跻身于三大国际标准之列,并在中国拥有良好的商业应用前景。
挑战依旧
尽管在国内外市场的拓展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Huawei与ZTE一年的销售额也仅在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之间,与国际通信企业百亿美元销售量相比,“身板依然瘦小”,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大企业战略仍然任重道远。
这次电子百强业绩报告出炉,也显示出电子百强整体利润下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整体产业一样,百强企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后,发展速度放缓也属于正常的现象。
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增长基数的加大,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难度显然比之前增大。
另外,中国通信制造企业也受到外资企业快速发展的挤压。例如手机行业,过去跨国公司一般不在低端市场与本土企业竞争,因此给国内企业留下了发展空间,这让中国生产的手机份额一度占到60%以上。而随着跨国公司战略转变开始高中低端全线介入,中国生产的手机市场份额出现迅速下降的局面,据统计目前已不足三成。因此,也可以看出国内电子产品市场已经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此外,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也制约着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认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制约中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最根本的问题。以反映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为例,国内企业在国家申请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只占全部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总量的28%,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技术领域。在国际标准中,中国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制定的不到2%,在国际电联制定的4000多项标准中,中国仅有TD—SCDMA等3项被采纳。
事实表明,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虽然正向高质高效方向迈进,但离世界500强还有一定差距。业内专家认为,要想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中国制造企业应主动努力,力争早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只有提出自主创新的东西才能真正打破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