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哲高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信息产业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预计2006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增长24%,其中软件业4800亿元,增长23%;产品出口3420亿美元,增长30%,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2007年,中国进入“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关键期,信息产业全行业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在产业集聚愈加明显的同时,各地将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在“特”字上下更大的功夫。
支柱确立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5%,出口占中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超过1/3。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专家指出,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生产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有效地发挥了“加速器”、“倍增器”作用,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再者,信息技术装备和网络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其他产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了其他产业的效率,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起到重要的作用。
“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缩短了技术创新周期,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CCID产业政策专家樊会文博士评论道。
信息产业在成为支柱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委在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商务部《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指出,鼓励外商继续投资电子信息、石化、化工、汽车等行业。结合利用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外资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注重集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
科技部“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3个重大专项中前3个就是关于信息产业的,分别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在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方面,信息产业占有重要席位:掌握部分可与发达国家“相互交换或转让”的技术,发展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先进网络技术、先进传感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推动以我为主的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进入全球信息技术的“供应链”并在重要环节形成竞争优势。重点研究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技术、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组织实施高性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新一代高可信互联网等重大项目。
集群崛起
“十五”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态初具。在信息产业部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战略的带动下,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浙江、四川、福厦沿海地区等9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34个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有特色的专业型产业园区。
专家曾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形态用“拉弓搭箭”四字来形容。“弓”是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州厦门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这个“半月形”分布带,包括粤、苏、沪、浙、闽、鲁、津、京等省市,其年工业产值已经占全行业的85%以上。“箭锋”所指则是广大新崛起的中西部地区,目前成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生力军。
“拉弓搭箭”,各有绝活。
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计算机、通信产品、家电、软件等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等产业集群;以厦门为龙头,福州、漳州、泉州为支点的福厦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其中冠捷显示器、戴尔商务台式计算机产销量居全国首位;环渤海湾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北京、天津、山东、大连等地集结了大批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制造和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其中北京集中了大部分跨国公司在华总部和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能力居全国之首,同时京津地区的移动电话产量占到整个中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形成类似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这样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但有些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也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某些领域的生产基地,如武汉、西安的光电子,长沙、成都和西安的软件产业,重庆新崛起的芯片制造业等。
长期致力于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基地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寿鹏指出,产业集群不是孤立的,在保持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各产业带之间必须互动。同时,除了区域之间的定位与竞争之外,区域内部的整合与协调也十分重要,而且容易被忽视。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孙志恒认为,山东地处环渤海边缘,却南望长三角,北连京津唐,依托其自身家用消费电子产业优势,正在构筑通信、计算机等新的产业基础。
“区”分特色
根据信息产业部确定的“十一五”目标,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2.2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1.6万亿元,电信业6040亿元,邮政业56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7万亿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1万亿元,电子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电信业务收入9150亿元,年均增长10%,邮政业收入820亿元,年均增长8%;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0亿户,互联网用户2亿户,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在这个大目标下,各省市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从各自的地利优势出发,纷纷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定位。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有软件、集成电路和通信。软件与服务是北京高技术产业的支柱。到2010年北京软件与服务继续保持“中国软件产业之都”的领先地位,并成为亚太地区软件研发和服务中心之一。通信领域,到2010年,北京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技术标准产业化的重要基地。集成电路领域,以设计为突破口,以高端制造和测试为支撑,以材料和装备为补充,形成完整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链。
重庆则重点实施“1162工程”:五年新增投资1000亿元,争取201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产品、数字化仪器仪表(含数字医疗)、新型电子元器件(含汽车电子)、信息家电6大领域,引导形成北部新区高新园、西永微电子工业园2个产业集聚区。重庆确定的信息产业专项有:8英寸0.11微米集成电路生产线,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基板材料,6英寸0.35微米集成电路生产线,光网络,存储卡产品,SCDMA无线宽带接入系统,TD-SCDMA手机芯片及核心技术项目,海尔、美的、格力等信息家电项目,工业智能仪表,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中国)重庆分中心,EDS离岸外包中心,汽车数码模具(DSI)和汽车电子等项目。
此外,安徽确定了信息家电、语音产业基地、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等工程;广东确定建设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用视听产品、电子元器件、软件产业、汽车电子等七大生产制造基地;江苏确定大力发展两个软件和集成电路核心产业,做大做强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品、现代通信、数字视听等四个产品集群;山东“十一五”发展重点包括:做大做强信息家电产业,壮大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规模,发展壮大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网络与通信产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有重点地发展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陕西重点建设以彩虹为龙头的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同时加快西安软件园、西安集成电路基地和光电子基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