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
序言
白矮星(white dwarf),一类低光度、高温度、高密度的恒星。1844年,德国科学家贝塞尔(还记得windows屏保中的贝塞尔曲线么?)根据天狼星移动轨迹的波浪形,推测存在一个看不见的伴星 。后来的观测证实 ,天狼星确是一个双星系统 ,伴星天狼B比主星暗一万倍 ,呈白色 ,质量 1.05 太阳质量,半径 0.0073 太阳半径,密度3.8×106克/厘米3,这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 。 白矮星光度低 ,不易发现,已观测到的有1000多个,估计白矮星占恒星总数的 5%。白矮星的绝对目视星等在8~16等范围内;有效温度大都介于5500~40000K之间,大多数呈白色,少数呈黄色甚至红色;质量跟太阳差不多 ,而其大小跟地球相仿 ;平均密度 105~108克/厘米3。白矮星可按光谱分为DA(富氢)、DB(富氦)、DC(富碳)、DF(富钙)、DP(磁白矮星)等次型。
白矮星是核反应停止以后恒星的一种稳定结构。在白矮星内部,高温使原子失去电子,裸原子核挤在一起造成了高密度 。 主要靠电子简并压的梯度跟引力相平衡 , 质量越大,半径越小。当质量超过一个极限值时,电子简并压不再能跟引力相抗衡。钱德拉塞卡推算出白矮星的质量上限为1.44太阳质量,这叫钱德拉塞卡极限。质量超过1.44太阳质量的恒星只有在演化中损失了多余的质量才能形成白矮星。白矮星表面有很强的引力场,谱线红移较显著,广义相对论的三大天文验证之一的引力红移正是首先对白矮星测得的。
这是文泽尔系列侦探小说的第三部,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一部。本篇中将更多地讨论关于人性和犯罪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偶然留意到白矮星独特的形成过程以及属性。我当然不会改行写科幻小说:这些转化的特性都变为心理上以及个人经历上的某些特征,如同写《让最后一缕光芒消散》里的米夏儿女士,《无弦小提琴》中的小托马斯即浮哈马先生——我愿意将他们分别比做暗双星和黑洞,其理由看过小说的朋友自然明白。现在自己看看我写过的两部侦探小说,仇恨都在动机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量——这确实不是什么好兆头,至少我可能会被认为有美化犯罪者的嫌疑(笑)。所幸大家现在至少可以知道,白矮星的基本特性里面是没有什么和仇恨相关的东西的:至少我在构思这个角色时是这么认为。
前段时间有人批评我小说中的姓名混乱,我在这里特别声明一下:这个姓名规则是我构建的——比方凯瑞特斯利娅•克里斯蒂安(•蒙特利娅),其中凯瑞特斯利娅是姓,克里斯蒂安是名,蒙特利娅是教名(不见得所有人都指明了)。又比方福尔克尔•贾斯汀(•马特)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欧美国家人们普遍将名放在前面,而将姓放在后面(比方乔治•布什)。我讨厌邮局每次的信上我的名字都是反着的,因此我假定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姓没有什么作用,人们即使在使用称谓时也是和名(或者教名)直接相连(比方特雷罗先生,米夏儿女士)。而在《无弦小提琴》中我改作将名放在前面了,本来打算是每写一篇就换一个顺序,就如同本篇的主犯又将是女性一样(说漏嘴了,呵呵),但考虑到以后如果出合集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以后还是会采用《无弦小提琴》中的命名方式——这样《让最后一缕光芒消散》也就变成了唯一一部姓名颠倒的小说了,虽然出场人物并不多。(作者注:现在也已经更正。今后全部的文泽尔小说都将采用标准的欧美人名命名法则)
好了,废话就不多讲了,序言越写越长了,但愿文章也能够更精彩才是。
上篇末尾忘记出提示了,现在补上:
破案的关键一:看2D到D2快乐D1反面D2表现D3源头
破案的关键二:上午星期一,手牵着手,只留下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