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网典型困境:新业务劲增不敌业务被分流
中国电信业发展到现在,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向固网运营商开放移动市场显得越来越迫切。如果继续维持现状,严重的市场失衡将危及整个电信业的长期发展。
国内固网运营商目前正遭遇“典型困境”。尽管已加大转型的力度,在转型路上一路快跑,但固网运营商新业务的增长仍然不敌移动业务的替代冲击。根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据四大运营商不久前出炉2006年前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截至9月底,ChinaMobile营运收入达到2126.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8%,而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收入增长仅为4.5%和2.03%。
固网运营商加快创新但颓势依旧
尽管移动对固网的替代已不可避免,但挖掘固网潜力,促进固网转型已成为国内两大固网运营商的自救之策。在“以转型业务促进收入增长,以转型业务保存量、以转型业务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目标下,固网转型成效初显。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9月,中国电信大部分省份的固网智能化改造工作已经完成,采用软交换汇接局方案的有15个。改造完成后,开展的增值业务总数已经超过20个,包括七彩铃音、同振/顺振、移机不改号、综合VPN、超级无绳(一号双机)、一号通、固化预付费、综合预付费、WEB800等。
在日前举行的“2006年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张继平表示,经过一年多的转型努力,中国电信有接近40%的业务收入不是依赖于原来的电话业务,而是依赖于非话音的增值业务、转型业务,包括互联网接入。而上半年的收入中,中国网通增长型业务收入也从同期的19.4%提升至23.9%,宽带以及其他非传统业务的收入占剔除初装费摊销收入比重的21%,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个百分点。
固网运营商虽在转型之路上渐入佳境,但仍然不能抵挡移动业务的替代冲击。以中国网通为例,网通上市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的固定电话用户数(不包括小灵通)在今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轻微回落,该指标已由第二季度的8963万降至目前的8945万。受此影响,网通固话的本地电话通话次数也在第三季度出现约2.4%的下滑。而小灵通的运营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月度净增大幅滑落。第三季度网通的小灵通用户增值为7万户,而该指标在今年前两季度分别为了52.4万户和29万户。
固网困境是分业经营的结果非人力所能克服
对固网运营商来说,转型可以说是高明之举也是无奈之策。转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展的困境,然而在分业经营的现实下,固网困境却是非人力所能克服。
首先,移动替代固话的趋势决定了当前固网运营商深处困境有其必然性。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在日前举办的“2006年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指出,当前网络面临着向下一代网的过渡,三网融合趋势明显。尤其是因特网的出现,对传统的电信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电信业的发展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等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移动发展一枝独秀,将来的语音通信将呈现移动化的特点,移动大量分流固网的话务量,这是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固网在与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中的劣势是很明显的,这种劣势是固网与移动的技术差异造成的,是通信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非固网运营商能力所及。
其次,市场资源过渡集中导致的失衡格局也限制了固网运营商在业务创新上的空间拓展。移动通信市场的封闭性,使两大移动运营商掌握着最大的市场资源而发展迅猛,优势运营商可利用其在优势业务上获得的巨大利润对其他业务进行交叉补贴,让固网运营商不得不消极应付垄断运营商发起的价格战。相反,固网运营商由于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而缺乏活力,虽创新意愿强烈却受限于政策的局限,缺乏施展的空间。
破局固网困境关键在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平的发展环境
固网困境已成为中国电信业的最大风险。只有改变当前分业经营的现状,构建公平的发展环境才是解决之本。
首先,适时地进行电信业重组,对现有市场资源进行重新合理配置,实现固网运营商的全业务经营,才能为弱势运营商摆脱困境提供外部环境保障,从而构建起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其次,尽快发放3G牌照,有助于调整失衡的市场竞争结构,构建公平的发展环境。3G时代,增值业务将占据电信业务的主导地位,而固网的转型也是朝着综合信息服务方向去的,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3G的到来不仅能为固网转型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通过3G牌照的发放,可以调整市场的竞争结构,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实现市场主体对等竞争。
中国电信业发展到现在,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向固网运营商开放移动市场显得越来越迫切。如果继续维持现状,严重的市场失衡将危及整个电信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