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 史炜
国家现在要求中国公司走出去,也就意味着企业的运行方式、运行战略都要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变革过程当中不是说走就能走出去的,必须要有所准备。从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企业普遍准备不足,机制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对国际市场的认知还不是非常充分,特别是对一些大国对中国的封杀战略还过于乐观,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在走出去的时候是不是将会遇到冬天。
走出去,很大的一个担心来自中国电信设备商正在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从目前来看,凡是成功的高科技产业走出去都是靠在标准上获利。国家在电信公司发展规划上是存在制度性缺失的。现在如Huawei、ZTE等制造商走出去的方式还是卖产品,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够占领市场,并不是靠着尖端技术,尽管他们有很多国际领先的专利,但是它们并不是绝对前瞻的,更多的是一种集合技术和整合技术。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就是产品卖出去并不等于公司“走出去”,还包括公司在国外研发基地建立多少、公司的人员在国外本土化情况怎么样、与国外生活融合度有多少、市场占有率有多大?……
与此同时,真正的走出去应该是带着本身的产业链、资金链走出去。电信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完成公司内部的国际化改造,强化对资金链的控制,强化资本安全。因为国际化改造是所有跨国公司的必经之路,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并非今天公司产品在国外有很好的市场,你就能走出去了。这样的走出去就像踩高跷一样,是非常危险的。真正的走出去应该是带着本身的产业链、资本链走出去。外国的公司在中国,不论是Motorola 还是Ericsson、Siemens,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中国已经形成自己的研发链、产业链和本土化的队伍。他们吸收了很多中国的员工,并且把公司思想已经完全融合给中国的员工了。
从国家层面来看,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对企业的帮助力度还不足够。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在帮助本国的公司,从税收上,从资本市场上,从市场准入上,从国家与国家谈判上,从国家战略的安排上……。例如中国的十一五规划、美国制订的星球大战规划,这些规划都最终落实在每一个企业上,包括美国对波音出口中国的支持、美国的整个航空规划等,这些都与政府的帮助息息相关。所以很多人觉得加入WTO后政府对企业就不管了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于众多实践走出去的公司而言,尽管国家过去给了它很大的帮助,但是远远不够。同时企业也不能简单地把任何事情都推给政府,一定要分清楚哪些属于国家的问题,哪些属于企业的问题。政府博弈,企业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