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多样化进程,语音业务、IPTV业务、即时通信等都将通过城域网实现承载。
正因为城域网技术的多重性和承载业务的多样化,促进城域网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衍生出了不少新的问题。
城域网三大隐患
从国内各城域网的建设情况看,目前城域网的问题普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城域网的建设发展,以太交换网络过于庞大。目前的城域网大量使用传统以太交换设备作为用户的接入设备和二层汇接设备。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太交换网络的规模也日益增加,汇接层次增多,结构变复杂,导致网络收敛时间变长,同时由于二层网络的扩大,一旦STP计算出现差错,涉及的网络范围较大,造成网络的不稳定。此外传统以太网络受Vlan数量的限制,业务扩展的能力也受到限制。
第二,网络应用日益丰富,引发城域网带宽危机。宽带接入网络发展迅猛,新兴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P2P等带宽消耗型应用,引发了流量的急剧上升,打破了原有的流量发展模型,城域网的带宽扩容速度已明显跟不上带宽的需求速度。而当城域网发生拥塞情况时,导致整体网络质量的大幅下降,对于视频等实时业务的影响极大。
第三,多业务承载需求,城域网能力尚显不足。城域网作为未来三网合一的融合区,将采用单一的平台来支持多协议多业务。但目前的城域网普遍尚未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主要表现为:网络承载多种业务,势必需要对不同的业务实施不同的QoS策略,保障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时高等级业务的质量,但目前的城域网限于设备支持、技术发展等原因难以解决端到端的QoS问题,同时对于网络出现故障时,对于高等级的业务缺乏快速倒换的支持;目前城域网的业务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管理体系,无法达到对于用户、业务的细分管理,对于城域网中的业务承载也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优化的四个方向
城域网优化建设应以构建路由型网络为主,通过优化,应使城域网的网络层次更为明晰,各层面设备定位明确,具备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具备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具备多业务的支持能力。
城域网核心优化
城域网核心设备应具备强大的路由处理能力,实现流量的快速交换为主旨。可使用Multi-Chassis设备构建城域网核心,该设备由交换矩阵机箱和接口板机箱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机箱之间的连接均为路由器的内部连接与使用同容量的多台单机箱设备组网相比,可极大简化网络的结构,减少无经济效益的设备互连链路。
城域网业务平台
近年来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良好,在今后将成为网络的主导业务,因此在城域网业务平台优化中,应首先考虑将传统的以太网改造为电信级以太网的方式,可以使用以太环网技术或VPLS技术实施改造。
以太环网采用环形拓扑结构,通过环路保护的技术解决了传统以太网故障恢复时间长的问题,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环内50ms的倒换,此技术在组播应用上具备一定优势,组播流在环上只需复制一次就可以实现组播的分发。但该技术目前多基于厂商的私有协议实现,基本无互通能力,且目前采用该技术的设备组网受1G环路带宽的限制,环路内无法承载较大规模的用户群。
通过HVPLS等可大幅扩展用户的接入能力。但由于此项技术需使用三层协议建立信令,因而要求设备需支持三层协议栈,导致设备成本提高,对于运维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城域网可用性
在城域网内通过部署FRR、路由快速收敛、协议平稳重启等技术提高网络可用性。目前FRR较成熟的方式是基于MPLSTE实现,在网络规模较大时需要建立数量巨大的TEtunnel,因而从目前看FRR应仅设置于少数关键路径上实施保护,以提高可维护性。对于传统的路由协议可以使用PRC等功能减少路由收敛时间,使用Grateful-Restart功能保证路由协议重启时转发平面正常工作,不影响正常的业务流量。
业务能力
通过网络改造,尽可能保持网络的轻载,同时实施全方位的QoS部署,以Diffserv为主提供网络突发拥塞时的质量保障,接入设备应具备根据不同组合设置QoS等级的能力。网络上具备开展H-QoS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可运维的QoS业务管理系统。在城域网中完善流量的管理监控手段,了解城域网内的流量组成,建立正确的网络流量模型,对各用户、各业务可通过人为的配置实施干预。
对城域网实施优化改造,实现提升网络的支撑能力的目标,但对于其中可使用的各项技术应进行深度的跟踪分析,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避免盲从心理。同时需要进一步培育城域网的新应用,支撑城域网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