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是否应该抵制日货的讨论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并且又逐渐升温之势。对于是否应该抵制日货的问题笔者不置可否,单单从电信业而言,我们不需要抵制日货,因为在电信产业叫的上名字的日货已经太少了。
2G时代“自掘坟墓”,3G时代“孤芳自赏”
在2G时代,日本人“别出心裁”,搞了个叫做PDC的玩意儿,这东西与全世界都不兼容,最后在国内发展不错,但就像民国时期中国大军阀阎锡山在山西搞的窄轨铁道,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唤。殊不知“标准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这个简单道理,最终搞的自己的设备商在2G时代难以与欧洲诸如Ericsson、Nokia这样的企业较量。
笔者一次到天津泰达开发区采访,当地的一位官员就提到,当年Motorola 、Samsung 和另外一家日本公司大致一起在天津建厂,生产包括手机在内的多种电信产品,但现在来看前两家发展很好,而这家日企在华发展却日趋没落。
与此同时,尽管国际上很多运营商都在国际化,但由于各国对基础电信市场各方面的政策保护以及基础电信市场本身全程全网的高投入特点都使得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化战略没有办法在真正意义上实施。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是,所谓国际化的运营商都是在各自的经济体内进行收购、兼并(Vodafone、德国电信、法国电信、英国电信等主要业务依然集中在欧盟,AT&T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在基础电信市场依然难以全面打开的情况下,利润丰厚的日本运营商依然难以有所作为,而2G时代,日本电信业标准封闭的“自掘坟墓”行动让国内设备厂商深受其害。
在3G这个问题上,从全球的发展来看,虽然目前发展较好的国家也就算日本(还有韩国)了,但无论发展的再好,日本的3G也只能“孤芳自赏”。 因为日本的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包括日本电信业的技术水平)无法使其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在世界电信业标准之争日渐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一个没有市场(日本电信市场无法与中国市场比拟)、没有标准的国家如何能够在国际电信市场上立足呢?
有些日货我们要“大大的、统统的”用
经过这么多年也算蓬勃发展的日本电信业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一些理念与模式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诸如商业模式这样的东东不能卖钱,人家日本人辛苦了半天,弄好了放在那里,不用白不用,这种日货就更不需要抵制了。
在电信领域,日本最据经济价值的东东大概也就剩下NTT DoCoMo的I-mode及其在WCDMA技术下开发的3G业务“FOMA”等寥寥可数的这些商业模式上的东西了。对于这些不要钱但有使用价值的日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用,“统统”的用,从目前的此类日货使用情况来看,其精华已经被我们的通信业国家队学到“骨髓”里了。